中化新网讯 7月7日,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传来消息,该校讲席教授孙学良团队联合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莫一非、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岑俊江,开发了一种低成本铁基卤化物材料,将正极活性材料、电解质和导电剂的功能集于一身,并展现出电极层面的“自修复”能力。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
传统固态电池的正极通常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不仅包含负责储能的活性材料,还掺杂了大量不储存能量的惰性辅助成分,如固体电解质和导电碳。这些惰性材料对电池内部的离子和电子传输至关重要,但也带来了很大弊端,如能量密度与成本的双重损耗等。如何设计出一种固—固界面接触良好、离子/电子传输快、非活性成分极少的固态正极,是全固态电池领域面临的挑战。破解这一难题,将是全固态电池迈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曾提出“一体化正极”概念,即用一种材料同时扮演活性材料、电解质和导电剂三种角色。但此前发现的候选材料因成本高或性能不佳,未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孙学良团队及其合作者提出使用成本低廉的铁基卤化物作为正极材料,通过结构调控使其同时具有锂离子和电子混合导电能力,以及稳定的Fe2+/Fe3+氧化还原电对,实现一体化电极设计。在充电过程中,材料会从坚硬的脆性状态转变为柔韧的延展状态。这种动态的脆韧转变能够主动修复循环中产生的微观裂纹和空隙,为固态电极赋予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助力其实现超长循环寿命。
实验数据显示,在不含任何额外导电剂和固体电解质的情况下,该电极在5C的高倍率下循环3000次后,容量保持率约为90%。除了超长寿命,该材料的能量密度也很出色。
孙学良表示,这种一体化卤化物材料不仅简化了电池制造工艺,而且提供了一种可持续且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有望加速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百川)
7月16日,记者从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了解到,吉利控股集团近年来布局醇氢科技,取得一系列行业首创技术创新成果。现场,吉利醇氢科技带来七大核心展品,集中展现吉利在绿色甲醇制备、储存、运输及高...
我国每年石油炼制与基础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近6%,如何高价值利用石油中“过剩的碳资源”?发展高端碳材料是个可行答案。
近日,满载7.85万吨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的运输船“曼哈坦”号靠泊天津南港工业区天津北燃LNG接收站,经天津大港海关查验关员现场监管后,沿专用管道注入接收站20万立方米的保税储罐内。
近日,从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草13区块传来消息,该区块由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实施微生物驱油5年来,峰值日增油22吨,含水最大降幅8%,阶段增油2.2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