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是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总价值,反映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综合预期。市值管理则是通过战略规划、投资者沟通、资本运作等手段,提升企业市场价值并减少估值波动,是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因此,做好市值管理回应各方关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A股上市公司超5400家,总市值突破百万亿元,化工板块上市公司超410家,市值规模超过5.6万亿元,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传统的市值管理手段包括业绩增长、并购重组、分红回购等,但在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兴起的背景下,ESG表现正成为影响市值的关键变量。在ESG的三大指标维度中,对上市公司而言,更加强调:环境(E)聚焦气候变化与碳排放强度、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管理及生态保护;社会(S)涵盖劳工安全、供应链责任、社区发展与产品质量安全;治理(G)则强调董事会多元化、商业道德合规、透明化披露与风险管控机制。这些指标共同构成资本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尺,例如碳排放数据直接关联碳关税成本,劳工安全记录影响品牌声誉估值,而治理透明度则决定了长期资本的投资信心。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金融协会(IIF)等机构一致预测,2025年全球ESG资产管理规模将达53万亿美元,占全球资产管理总额(AUM)的三分之一以上(35%~37%)。截至2025年5月底,中国ESG公募基金规模为8242亿元(669只产品),环境保护主题基金规模超2200亿元,占比27%。具有较好的ESG表现和ESG评级等级的企业,更易获得长期资金青睐,具有融资成本优势。
如何保持这种优势和影响力,需要密切关注ESG表现作用市值的3个方面:一是降低监管与舆情风险,如环保处罚导致的股价暴跌;二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如循环经济降本增效;三是吸引ESG资金配置,如纳入中诚信ESG指数、MSCI ESG指数产品。可以看到,卫星化学因开发光伏级EVA胶膜原料,减碳效果达3.2吨CO2/吨产品,被纳入富时罗素ESG指数后市值增长82%;其中也不乏因环保处罚事件导致ESG评级下调,引起股价下跌的案例。
投资者在配置化工行业投资组合时,最应关注该类标的在低碳技术、碳排放管理、安全治理、供应链责任等核心ESG议题上的表现。其中,在“双碳”背景下,化工行业作为能源消耗与排放密集型的典型代表,低碳技术议题是海内外ESG评级机构、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化工企业在低碳技术方面的举措与成果直接关乎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预期,该议题也成为化工企业市值管理的命脉所系。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市值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链及处在产业链上不同位置的企业,在低碳技术方面呈现出差异化路径选择。
那么化工企业如何在低碳技术上开展差异化实践呢?对于市值规模较小、处于发展初期,且尚未形成技术壁垒,对产品或垂直细分领域暂未形成控制力的企业,其多通过低碳技术的精准嫁接,打开资本市场估值空间,例如承接高校的重点低碳技术研发成果,以产学研形式落地应用;在低碳装置绿色低碳技术改进方面寻求突破;抓住细分市场绿色认证的机遇,绑定下游头部客户供应链,以高订单量增长带动估值修复。
对于能够在垂直领域形成一定控制力,在国内市场已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多在单项工艺上对标国际,推动低碳技改,例如使用“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模式,突破垂直领域的国际技术壁垒,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服务收益,打开市盈率成长空间。
对于对产业链已经形成控制力的链主企业,多通过主导产业链低碳技术标准,强强联合,与下游共同打造低碳技术产品闭环供应链,把低碳技术红利转化为生态控制权,提升绿色溢价,带动整条产业链估值提升。
“双碳”背景下,低碳技术驱动的ESG实践,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估值体系,无论是以“技术嫁接”快速响应市场绿色需求,凭“工艺纵深”构建成本与溢价优势,还是借“标准输出”掌控产业链价值分配权,皆是ESG理念从合规成本向战略资产的蜕变过程。中国化工行业的市值分化大幕已然拉开,海内外投资者对化工企业ESG管理实践水平愈发关注,破局者需深耕绿色低碳技术,以打开传统高耗能行业的估值天花板,进而实现从规模扩张走向长期价值跃迁。
作者: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英杰
在近日由中国石油集团资本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5产投融协同发展活动上传出消息,中油资本和昆仑资本以“产业需求”为核心,正持续加码构建产投融一体化协同的生态。
记者在近日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于安徽阜阳主办的2025年中国氮肥、甲醇技术大会上了解到,目前大颗粒尿素产品正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大颗粒尿素产量达1177.86万吨,....
7月2日,川发龙蟒和富临精工发布公告称,双方将开展股权与资本合作,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新建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与前驱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