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记者日前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周雪教授团队研制了一种可重复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其首次使用时可吸附水中99.8%的微塑料,为清除水中微塑料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
“由于环境中存在大量塑料垃圾,在数百年内进入陆地和水环境中的微塑料将持续增加。”论文通讯作者邓红兵介绍,该团队研制的一种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由废弃乌贼骨提取的甲壳素和棉花制成,具有多孔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可以吸附来自食品包装、纺织品和其他工业产品中的多种常见微塑料。
研究团队利用灌溉水、湖水、海水和池塘水四种实际水源的样本对材料性能进行了评估,发现这种材料的吸附能力基本上不受水中无机颗粒、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的影响,确定了其在实际水域中的稳定性。研究显示,这种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在第一次吸附循环中可以去除水中99.8%的微塑料,五个循环后,仍保持了超过95%的去除率,表明它具有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
“生物质材料是解决水中微塑料污染这一复杂问题有效、经济的方案,这种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制备方式简单,具有大规模生产的潜力,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大规模水处理或家用净水器内。”邓红兵说。
武汉市新洲区易河村的田野上,稻苗青翠。村里的“石化路”笔直延伸,跨过清澈的河流,连接两岸的是一座坚固的双孔钢筋混凝土桥——村民亲切地称之为“石化桥”。这座由中韩石化驻村工作队倾力建成的桥梁,彻底结束了...
6月27日,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下称六化建)拉美分公司联合阿根廷萨尔塔市公益组织在城市收容所捐赠了床上用品。目前,位于南半球的阿根廷萨尔塔市已步入冬季,夜晚最低气温降至冰点。
连日来,石家庄炼化持续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全面挖掘装置潜力,炼油运行四部催化汽油吸附脱硫(SZorb)装置作为清洁汽油生产的核心装置,通过伴热改造及流程优化的组合拳,实现年节蒸汽3500吨,可减少碳排...
7月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禁止生产以1,1-二氯-1-氟乙烷(HCFC-141b)为发泡剂的聚氨酯产品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生态环境部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第二批)》,将11种(类)具有持久性、累积性和毒性的水污染物纳入名录。 《名录》收录了11种(类)化学物质,其中包括铊及铊化合物、氰....
6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报告》总结了2024年以来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进展,并指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