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意大利罗马,卡佩纳门公园。
天际传来螺旋桨的轰鸣,几架直升机翩然掠过云层。机尾拖曳着彩烟,开始在如洗的碧空“作画”。气流中的几何图形,最终汇聚成庄严的“80”字样——代表着80年时光的刻度,更象征着80载春秋里人类为消除饥饿谱写的壮丽史诗。
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首届“从良种到美食”全球展览开幕式现场。作为FAO成立80周年华诞庆典的重磅活动,该展览汇聚了147个国家的260家参展机构。在这次展览上,来自全球的嘉宾见证了缓控释肥领域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与中国方案的全球落子,一场从田野走向世界的磅礴叙事由此展开。
故事的主角,是来自中国的金正大集团。

FAO总干事屈冬玉(左二)等嘉宾与金正大集团总裁万鹏(右一)在展会上就金正大缓控释肥技术进行深度交流
从田间到罗马:一袋化肥背后的农业梦想
地中海的阳光,为永恒之城的古老砖石镀上了一层温暖金辉。台伯河水静静流淌,见证着又一个寻常日子的喧嚣与宁静。然而,对于来自中国的12位特殊访客而言,这一天注定难忘。他们并非寻常游客,而是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的金正大缓控释肥经销商——也被金正大亲切地称呼为“事业合伙人”。此刻,他们站在FAO总部门前,心情如同罗马的阳光般炽热。

金正大经销商与FAO总干事特别顾问夏敬源(左七)等在FAO总部合影。(企业供图)
“俺跟土地、化肥打了半辈子交道,咋能想到有一天能因为这‘土疙瘩’生意,飞到万里之外的罗马来参加展会,还能参观联合国组织!”经销商毛计平摸了摸胸前挂着的参观证,有些激动。
他的话瞬间引起同行者的共鸣。来自江南水乡的刘阿姨笑着接话:“出发前我家小孙子问我去哪儿,我说要去一个让全世界人都吃饱饭的地方看看。咱们金正大的缓控释肥,也有一份功劳呢!”
一阵轻松而自豪的笑声在人群中回荡。笑声背后,是中国农业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跨越的缩影,是一代农资人从走村串户到走向世界的见证,更是中国缓控释肥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注脚。
“自1998年以来,金正大秉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使命,为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贡献力量。凭着‘一粒肥,一颗初心’的信念,我们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从单一产品发展到覆盖多国的‘技术+服务’体系,书写了中国缓控释肥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传奇。”带着经销商们一同参观FAO的金正大集团总裁万鹏介绍说,金正大正逐步转型为专业提供全程种植业解决管理方案及服务的综合性农业公司,一直期待着为全球农业转型贡献力量。
走进FAO庄重而充满现代感的大厅,“Fiat Panis”(人皆有食)的拉丁文格言赫然在目。有年轻的志愿者上前向经销商们介绍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与解决方案。听到中国在杂交水稻、农业减贫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耳闻中国农业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案例,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以前总觉得‘中国技术走向全球’是新闻里的大词。但今天站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每卖出一包缓控释肥、每帮助一个农户提高产量,就是在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能助力中国技术在世界田野里开花结果,这份事业,光荣!”经销商居兵深有感触地说。
在一幅世界地图前,万鹏停下了脚步。他指向上面密密麻麻的经纬线:“几年前,金正大的缓控释肥还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今天,我们的足迹已遍布东南亚、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形成了‘技术研发—本地化生产—服务网络’全链条出海模式。我们输出的不仅是优质产品,也是让土地焕发更高生产力的科技梦想,更是助力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一旁的FAO总干事特别顾问夏敬源闻言频频颔首:“中国的化肥利用效率现在已经到了40%,很了不起!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功臣’是测土配方施肥,而当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缓控释肥,它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非常好的途径。金正大在缓控释肥方面是在全国甚至全球发挥引领作用的企业,很不简单!”
从清水到游鱼:一场缓控释技术的静默革命
离开FAO总部,马路对面就是人声鼎沸的卡佩纳门公园——此次FAO首届全球展览举办地。

金正大展台上的鱼缸吸引了观众驻足。 (王鹏 摄)
从“序厅·万物生发”启程,行经交汇思想、展示艺术的“主舞台”,便来到充满巧思的科技创新主题展馆。从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精致复刻,到水培温室、农业无人机、卫星系统等先进科技,再到能“嗅”出植物病害的工作犬,这里的展品串联了传统智慧与前沿创新,尽显农业科技融合之美。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业精英与客商们穿梭于琳琅满目的展位之间。在一个以红与白为主色调的中国企业展台上,一方看似普通的鱼缸,牢牢吸引了所有过往者的目光。
鱼缸里,几尾鲜红的金鱼正悠然摆尾、嬉戏穿梭,清澈的水体与底部颗粒均匀的缓控释肥,形成了奇妙的和谐共生场景。鱼缸旁的标识牌上写道:“生命可以栖息的环保肥料——三次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金正大缓控释肥技术。”
作为中国化肥行业唯一受邀参展代表,此次金正大集团展区以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为核心,覆盖了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的提质增效解决方案,成为各国观众驻足交流的“科技打卡点”。
“小鱼在吃糖吗?”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指着鱼缸,满脸惊奇:“爸爸你看,小鱼是不是在吃这些彩色‘糖果’呀?”
正在展台工作的金正大集团副总裁董治中笑着回答:“小朋友,这不是给小鱼的糖果,是给植物的‘营养大餐’。我们为它穿了一件神奇的外衣,肥料在水里会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释放营养,所以不会伤害小鱼。你看,小鱼是不是很开心?”
小女孩点点头:“嗯!小鱼很活泼。这个肥料是好的肥料,是温柔的肥料!”
孩子的天真发问,吸引了更多专业观众的注意。来自德国的农业工程师卢卡斯在鱼缸前驻足良久,发出惊叹:“太令人难以置信了!肥料不是对水生生物有毒吗?”
董治中闻言解释:“这正是我们技术的核心。普通化肥如果放在鱼缸里,几分钟鱼就会死掉。而我们的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外面有一层可降解的微孔包膜,像给每一颗肥料穿上了‘防护服’。养分只能通过微孔缓慢、匀速地释放,水中的养分浓度可长时间维持在安全阈值内。这直观证明了我们产品‘缓慢释放、精准供给’的能力。”
卢卡斯听完,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这才是真正的精准农业!将养分的释放曲线与作物的需求曲线相匹配,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中国技术,令人印象深刻!”
周围的喧嚣稍歇,万鹏站在展台前,眼中闪着欣慰。“刚才那位小朋友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她说这是‘温柔的肥料’。是的,我们追求的正是这种对土地、对环境、对未来的‘温柔’。”他拿起一瓶缓控释肥样品说,“为了这层薄薄的包膜,我们攻坚了20年。
20年前,中国缓控释肥领域还是一片“无人区”,关键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手里。以金正大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用了20年时间,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年产能超700万吨,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中国缓控释肥相关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近一半,主导制定了多项国际标准,技术输出已覆盖亚洲、非洲、南美等50余国。

工作人员向参展客商介绍金正大产品。 (王鹏 摄)
“这次站到FAO的‘舞台’上,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缓控释肥创新技术和模式的认可与肯定。我们的产品较传统化肥能提升15%~20%单产,兼具环保与经济效益,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绿色利器’。我们的技术不仅要让庄稼长得好,更要守护好未来世界里的一池清水、一尾游鱼——这是我们这代农资人的责任与承诺。”万鹏说。
从中国到世界:一首农技出海的全球交响曲
更多的认可与肯定,在展会第一天的下午不期而至。展会开幕式后,金正大集团展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FAO总干事屈冬玉博士、莱索托国王莱齐耶三世等10多位国际嘉宾专程莅临,了解金正大缓控释肥技术出海成果,目光中流露出赞许。

金正大集团展出的肥料产品。(王鹏 摄)
面对众多嘉宾,万鹏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今年,我们在荷兰建立了首个以中国技术为主导的海外缓控释肥工厂,标志着中国缓控释肥技术完成高阶的技术标准与产能输出,正式叩开欧洲市场大门。以此为支点,一个覆盖欧洲、辐射非洲的营销与服务网络正在迅速构建,将‘中国智造’的精准农业解决方案,深深植入现代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东方的合作篇章同样精彩。万鹏向来宾介绍了与印尼农业科技公司AgriAKU的战略合作:建设示范田,让增产增收效果“自己说话”;开展农户培训,播撒科学种植的种子;提供全方位农化服务,确保技术真正落地生根。这套“组合拳”,正助力东南亚广袤的热带土地释放出更大生产潜力,诠释着中国技术与中国方案“授人以渔”的深厚内涵。
合作更具象的体现,则在莱索托的山间地头。就在今年7月FAO“一国一品”倡议全球项目启动之际,金正大集团与莱索托达成协议,为其马铃薯产业量身定制缓控释肥技术解决方案。如今,1000公顷的试验田如同绿色的希望地毯,在这片非洲高原上铺展。这不仅关乎单产提升,更是在助力一个国家的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成为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倡议、履行国际社会责任的生动注脚。
“莱索托地处高原、土壤贫瘠,干旱与暴雨时常交替。你们的肥料如何确保在马铃薯的关键生长期提供稳定养分?”一位嘉宾详细询问道。
万鹏立即给予了专业而清晰的解释:“这正是我们技术的优势所在。这层包膜就像一个‘智能开关’,能有效减少因暴雨冲刷而造成的养分流失,也能在干旱时‘锁住’水分与养分,待作物需要时缓慢释放。我们为莱索托马铃薯项目设计的专用配方,正是为了应对当地的气候挑战。我们提供的也不仅仅是一袋肥料,而是一套基于缓控释肥技术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据了解,为支持国际特色农产品建设,金正大集团受FAO邀约,特地针对小麦、玉米、水稻、大蒜、香蕉、花生等10余种作物开发了专用缓控释肥产品。“我们在中国26个省份的多种作物上进行了系统试验和示范。结果显示,氮素利用率达66%~75%,作物平均增产10%~30%。具体来看,可使小麦、水稻、马铃薯等大田作物增产5%~10%;柑橘、苹果等经济作物增产8%~20%;稻米黏稠度提高15%以上;砂糖橘糖酸比提高28%以上、VC含量提高17.5%以上。这几项技术已在中国和欧洲开展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未来,我们还将在其他‘一国一品’项目参与国进行应用试验。”金正大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新柱介绍说。
从欧洲的标杆工厂,到东南亚的深度合作,再到非洲的精准助力,金正大集团的全球化落子已形成清晰而坚定的“三重奏”。“国际认可的背后,是金正大多年全球化布局的积淀。”万鹏表示,金正大集团将持续深化三大布局:加速中国技术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落地生根;联合国际机构共建科研培训中心,培育本土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理念,为全球农业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来自沙特的客商“打卡”金正大展台。(王鹏 摄)
而在缓控释肥技术的研发规划上,金正大集团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深化绿色化,研发更易降解、原料更广泛的生物基包膜材料,探索农业废弃物在包膜材料中的应用,进一步降低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推进智能化,结合物联网、土壤传感器技术,开发“缓控释肥+智能施肥设备”一体化方案,实现养分释放与作物实时需肥的动态匹配;三是拓展功能化,研发兼具抗病、抗逆、改良土壤功能的多功能缓控释肥,满足全球不同区域对作物品质提升、土壤修复的需求。
此刻,罗马展台上的鱼缸依旧充满生机,金鱼在象征中国智慧的肥料颗粒间自在游弋。而它们所激起的涟漪,已越过展台,涌向荷兰的智能工厂、印尼的葱郁稻田、莱索托的高原试验田……这生动昭示着:中国农业科技正以既坚实又包容的姿态,从产品的“走出去”,升级为技术、标准与责任的“共前行”。在这曲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大交响乐中,中国企业金正大集团正在奏响一段铿锵而优美的主旋律。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持续增加,能源保障难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工行业破解能源约束的根本出路就是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
2025年,神木煤化工能源公司从技术革新、精益管理、外部赋能三大维度发力,助力降本增效。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累计创效1416.52万元。
中韩石化乙烯裂解炉核心部件——线性急冷换热器下锥体自4月份投用以来,已稳定运行半年,性能达标,其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1/5,有望为企业节省设备更新费1500多万元。
10月11日至16日,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5年度安徽省工业大模型评选结果,安徽六国化工有限公司磷化工行业“工业—环境大脑”工业大模型项目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