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能源化工“十五五”科技创新如何蹚出新路?在10月27日举行的以“强国跨越——能源•化工‘十五五’科技创新路径”为主题的2025能源•化工潇湘科创大会上,政府领导和业内院士、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相聚长江经济带石化产业重镇湖南岳阳,展开深入研讨交流,广纳创新智慧之言、共议科技前瞻之策,唱响中国式现代化能源化工的时代强音。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田力普在致辞中表示,1953年7月,新中国第一件发明证书就颁发给了研发“侯氏碱法”的侯德榜先生,这是整个化工行业的骄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制度逐渐发展成熟,当前已成为引领企业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知识产权的本质,就是激励科技创新和法律保护的一个基础性的重要制度,其唯一的作用就是服务于创新,让知识更加有效、更加顺畅变成价值。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张健秋表示,报社去年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能源•化工科创大会,为行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与科技交流合作搭建了高端智库平台。本届科创大会聚焦能源革命、绿色低碳、精细化工及新能源耦合等创新方向,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新程将启的关键节点意义重大。作为权威行业媒体平台,报社将继续发挥优势,以更权威的视角、更客观的立场和更全面的传媒手段,深入报道能源化工行业科技创新成果和成功实践,为行业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岳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挚介绍说,岳阳作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年来坚持“1376”总体思路,加快建设“1+3+X”现代化产业体系,规划建设60万吨己内酰胺、100万吨乙烯等旗舰项目,全力打造湖南万亿现代石化产业核心基地。全市锂系聚合物产能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环氧树脂、己内酰胺等产能规模居国内行业首位,环氧环己烷、正戊醇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70%,环氧树脂产能占国内市场的30%。2024年现代石化全产业链实现产值2090亿元,占全省石化产业总产值的60%。本次会议将有力推动岳阳石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原会长、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李勇武主持大会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学军主持专题报告环节。
当前,能源化工行业发展面临市场需求不足、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产业结构矛盾、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绿色低碳发展滞后等挑战,其中创新不足是最核心、最本质的矛盾,也是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十五五’行业创新主题主线”“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与瓶颈”“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动能”“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变革”6个分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表示,能源结构变化给石化化工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全行业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创新引领、负重前行,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本质安全迈进,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再造。重点关注高端特种油品、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领域,面向未来产业聚焦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新型储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开辟新赛道。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科技进步的主体,化工、石化企业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科技研发攻关阶段、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阶段协同发力,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及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指出,发展甲醇经济意义重大、基础雄厚且具备条件,绿色甲醇作为清洁低碳燃料和化工原料,正在逐渐成为能源革命中的焦点。我国是全球最大甲醇生产国,煤制甲醇技术成熟,二氧化碳制甲醇示范成功,甲醇应用正从化工原料向甲醇汽车、绿色燃料等能源领域拓展。对于如何发展甲醇经济,他提出了两条思路,一是将燃料利用作为切入点发展甲醇经济,二是从“灰醇”“蓝醇”入手,为甲醇经济发展筑牢起步根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徐春明建议,传统炼化行业与新能源融合,比如绿电加热用于炼油生产的绿电烯技术、用于合成氨尿素生产的绿电氨技术,形成创新的绿电驱动的化工过程。他们研发团队已分别建成了电烯氢技术工业化示范应用项目、电氢合成氨示范项目。以湖南石化70万吨/年重整装置为例,采用重整全流程分子级模拟优化系统,实现了稳产、增产和节能,年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目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智慧革命”正在重塑各行业格局。化工行业也正在经历系统性变革,“低碳智慧化工”交叉领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黄维委托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学院院长、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永华教授,分享了柔性电子这种高度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成果和发展趋势,认为柔性电子材料具有“轻、薄、柔、透”等特性,发展规模迅速扩张,正在成为未来新兴、支柱和主导产业,将服务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医疗健康等各个领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通过“柔”能致“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指出,科学家核心素质应该包括创新能力、想象力、另类思维、交叉学科思维、观察力、好奇心与坚持不懈的毅力。与此同时,科学家需有感恩图报社会的高尚品格,需顺应时代需求,把握机遇,才能做出重大贡献。

岳阳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先驱范旭东先生的故土,今年是范旭东先生逝世80周年。大会特别邀请了百年前天津永利公司和“永久黄”团体的3位核心创始人范旭东、侯德榜、李烛尘的后人参加大会。侯德榜先生的嫡孙、化工科普人士侯盛锽从侯德榜看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视角作了报告,分享了侯德榜先生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为与会代表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带来了精神洗礼。他说,科学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只有软硬兼备,石化行业才能行得稳走得远。进入新时代,我们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继承先辈精神,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心凝聚起来,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原一级巡视员聂林海提醒业内要认清当前面临的贸易纷争的本质与“双循环”深层逻辑,面对部分国家采取“小院高墙”策略削弱我国在全球能源化工领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的严峻挑战,要依靠创新驱动,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依靠更高水平开放,优化国际循环路径。以创新思维引领,通过以科技创新铸就“双循环”的硬实力、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提升“双循环”的韧性与安全、以业态与模式创新拓展“双循环”的市场空间、以制度与规则创新优化“双循环”的营商环境四大路径,构建高水平“双循环”新格局。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特聘专家、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原主任王宏广,从新科技革命对人类发展带来的影响谈起,认为生物技术将引领科技革命,未来将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步入生物时代。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正处在工业转型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端化工新材料支撑“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上明认为,发展化工新材料很有必要,但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实现由“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应用拓展”,由“产品思维”转向“商品思维”+“解决方案”的转变。未来,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是实现先进基础材料功能化、关键战略材料自主化、前沿科技材料产业化。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关注四个创新方向,一是紧抓需求牵引,推动行业优化升级;二是集中力量攻克行业共性技术卡点;三是持续精耕细作,打造优势领域独门绝技;四是推进机制创新,推动构建创新生态,提高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

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乔旭从催化技术赋能化工环保瓶颈突破与效能提升视角,介绍了“临氧气裂解”新概念,分享了最新技术成果。该技术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裂解和气态有机小分子深度氧化的耦合反应机理,通过临氧热解热量传递实现系统自热平衡。目前,“嵌入临氧裂解过程的三废治理与化学品生产耦合关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十余家企业。

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毛宗强介绍了引领氢能发展的“中国方案”。该方案核心是以“技术为本、经济支持、政策护航”为逻辑,坚持碳中和、投入耐心资本、推动技术进步降本,引领全球氢能发展。随着自主装备以及政策组合发力,绿氢已在炼化、冶金等场景率先落地。未来10年,中国要抓住“一带一路”市场机遇输出技术与装备,打造全球最大的绿氢供应中心,以“技术+经济+政策”三位一体方案引领全球氢能发展。

石油和化工规划院化工处处长李岩围绕“十五五”石化化工行业发展重点进行了分析。“十五五”期间,我国石化化工产业发展模式、行业增长动力、转型升级方向都将迎来新的转变。核心任务是由“大”转“强”,稳步优化行业供给,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全力攻关高端新材料与绿色低碳技术,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数智深度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在升级中做强。争创世界一流企业,规避同质化发展模式,关注产业的价值链,拓展延伸国际业务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未来石油化工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寰球工程公司总工程师王勇提出了四点展望,一是通过使用生物绿色原料实现源头绿色多元化,从源头上实现减少碳排放;二是通过过程强化技术,实现过程集约短流程。如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可实现大幅加快反应速率,显著降低能耗和物耗;三是通过应用数字智能技术实现过程控制智能化,实现碳排放实时跟踪;四是通过二氧化碳加氢制烯烃技术实现末端CCUS控碳。

科睿唯安知识产权事业部亚太区解决方案顾问总监王琦谈到,深度科技正在重塑产业生态与经济形态,创新面临的要求更高、阻力也更大。基于专利信息驱动的创新思维重塑,科睿唯安通过对专利数据的深度挖掘,分别从全局性、前瞻性、协同性和进攻性思维分析,为创新活动提供方向、灵感和风险预警,让创新从“盲目试错”转向“精准突破”。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陈家镛院士奖学金颁奖仪式,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四川大学、湖南理工大学等高校70名学生代表分获创新类、励志类和定向类奖学金。
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和岳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岳阳市科技局、湖南理工学院、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承办。

10月19日,宁波巨化化工科技有限公司15万吨/年PDO/PTT一体化装置顺利投料试车并产出首批合格产品,实现一次开车成功,该项目的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在聚酯新材料领域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垄断。 ....
中化新网讯10月23-25日,全国钛白粉行业的专家学者、及上下游领域的代表共计300余人齐聚滨州,参加2025全国钛白粉行业年会,共同研讨交流、共商行业发展与战略,市场状况与对策,生产管理以及技术创....
山东省政府近期批复了4家化工园区的调整,包括齐鲁化学工业区扩区、聊城化工产业园扩区、费县粘合剂化工产业园调区和兖州化学助剂产业园调区。 其中,齐鲁化学工业区扩区后总面积达32.3011平方公里....
中化新网讯 10月25日,记者从北京石墨烯论坛(BGF2025)上获悉,石墨烯材料产业化进程迎来重要进展。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位于郑州的40万平方米中原石墨烯导热膜产线正式建成投产,有望提升我...
10月21日至23日,第八届油商大会在舟山举办。今年大会聚焦“深化开放合作共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大宗商品市场”,为全球大宗商品行业搭建平台。本届大会全体会议期间,与会企业围绕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特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