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中部片区)由互联宝地·滨江园与互联宝地·启园组成,是上海市首个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也是宝山区落实国家 “双碳” 战略、推进 “南北转型” 的核心载体。10月23日,笔者走进互联宝地·滨江园,探索这里的“科创含量”。
互联宝地・滨江园位于牡丹江路1900号,在宝钢股份的资产备件仓库旧址上改造建成。“十四五”期间,宝山以创新链激活产业链,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链条生态,互联宝地·滨江园就是这一生态建设的缩影和深化产业转型的典型案例。
互联宝地・滨江园副园总张鑫磊介绍,该园区是为进一步提升钢铁主业土地利用效率而打造的以研发中试为主,集产业办公、产业孵化等产城一体的现代科创产业园,将发展成为绿碳新材料创新策源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宝武“双碳”战略承载地。
依托复旦宝山科创中心,互联宝地·滨江园已形成以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山海氢新能源为代表的“环复旦”产学研项目示范区,携手埃米空间新材料孵化器共同建设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聚焦先进膜材料、碳材料等战略性、前沿性方向,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打造成为上海北部最具活力的科创产业集聚地。
凭借地理位置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互联宝地・滨江园已吸引一批高校产学研项目和宝武生态圈企业入驻。
山海氢(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雁佳介绍:“公司由复旦大学张波教授创立,聚焦PEM电解槽集成系统验证,通过风光耦合储能、绿色化工等场景示范,大幅提升绿氢经济性。”她表示,该公司在互联宝地・滨江园的配合帮助下牵头组建的宝山区绿色低碳(电解水制氢)创新联合体已完成备案,与多家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并达成战略合作,产品进入规模化生产筹备阶段。
在互联宝地·滨江园的吴淞材料实验室里,实验室产业化平台负责人赵亮拿起一块香皂介绍:“这是我们的‘天使之眼’氨基酸洁面皂,主要成分是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和介孔材料,这是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及其团队的主攻项目之一。”
赵亮表示,该实验室的核心目标是在材料领域打通从高校原始医疗成果到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全链条,推动相关成果产业化转化与工业化落地。目前,实验室已组建了一支包含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专业人才队伍,在材料精准合成、变革性能源材料、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实效。
未来,该实验室将聚焦材料精准智能合成、能源存储智能材料、碳资源化智能材料和生物医用智能材料等方向,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攻关平台,力争在战略性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
作为吴淞材料实验室孵化的首个新质生产力企业,复安绿能展现了“科研-孵化-产业”闭环的宝山模式。对此,复旦大学教授、复安绿能董事长晁栋梁表示:“我们突破传统水系电池能量密度瓶颈,将能量密度从50Wh/kg提升至100Wh/kg以上,为基站电源、水域储能等领域提供更安全、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李晨昊介绍,“十四五”时期,宝山区锚定“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战略目标,研发投入强度达4.69%,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20.3%,以创新驱动区域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产业转型方面,宝山区正在打造高端新材料、机器人及高端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已推动吴淞材料实验室纳入全市国家实验室“3+4”体系并实体化运行,支持上海大学建成核电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在长江经济带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交汇处,汨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汨罗高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和清晰的产业定位,正逐步成长为我国中南地区高分子材料与绿色化工产业的重要承载平台。
为落实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发展“中试+研发+孵化+基金+场景”的“中试+”生态,近日,成都高新区“双向走进中试平台”系列活动之一——走进西南交通大学专场活动成功举办。
10月24日,吉林经开区联合吉林化工大学举办战略合作推进暨校企人才供需会。会上,吉林经开区26家重点规上企业聚焦新材料、精细化工、医药领域,提供213个岗位需求,与1200余名学生开展面对面招聘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