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2025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在京举办。记者在“氢能与氢能产业链”分会场得知,目前我国已基本构建起完整氢能产业链,但总体来说,氢能产业链仍处于培育阶段,面临技术、经济性等关键挑战,需稳步推进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推动氢能发展和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
氢能制储用均有新进展
记者了解到,在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下,国内已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在氢制取领域,工业副产氢在成本、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性能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成为中短期内不可或缺的制氢方式;绿氢方面,电解水制氢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供应方式。其中,碱性电解水制氢(ALK)成本最低、技术最成熟、市场份额占比最大。近年来,碱性电解槽领域竞争日趋白热化,市场完成了从500标准立方米/小时向3000标准立方米/小时单体电解槽的升级,实现了80%以上的电解效率。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PEM)则朝着大功率与低成本方向发展。因响应快、体积小、宽功率适应性等特点,多数绿氢项目选择“碱性+PEM”混合制氢模式。光催化制氢也从实验室小规模向平方米级放大发展。
在氢储运领域,低温液储氢的液化能力与效率实现了双提升。2024年9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航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5吨/天氢膨胀氢液化系统。高压气氢输运方面,100兆帕储氢容器实现了商业化;管道输氢工程验证正稳步推进。
下游利用领域亦有捷报传来。目前国内至少已有13个兆瓦级氢储能项目,其中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2个项目已投入运行。绿色氨醇领域亦有多个项目立项。国金证券《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研究》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备案的绿氢项目(含氢氨醇一体化)总数达849个,对应绿氢总产能高达760万吨/年,覆盖风光制氢、储运及下游应用全产业链。目前实际开工项目对应产能约180万吨/年,占备案总产能的24%,多数项目处于前期规划或审批阶段,规模化项目投产11个。
产业发展仍面临关键挑战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胡松指出,当前制氢还面临一些关键挑战,氢电耦合系统的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而言,动态失配是其核心问题,同时还存在能源链条传输滞后问题,如风光绿电与下游用氢整体时间的不匹配。
胡松分析说,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四个。一是风光绿电波动与下游用氢波动存在时间与周期的错配,导致调控困难;二是用氢的需求存在小时级波动,要在考虑短期权益与长期经济性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算法进行处理;三是氢电耦合系统涉及能量转换、传输和储存过程等多能源系统,各种能源的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四是规模化制氢需要不同功率等级以及不同类型电解槽的协同。此外,制氢系统本身也存在电热质响应时间差异,进一步对制氢控制形成了挑战。
“氢能产业链并不成熟,尚处于培育期。前两年热度高,是因为业内把这件事想得过于乐观了。”胡松说,“如何配置、调控氢能系统,以实现较好的运行性能与经济性,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目前各家计算的经济性结果都不相同,没有一个规范标准,考虑的细节、程度也有所不同,这将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开展。”
他进一步指出,现在已落地的氢能示范项目暴露出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既为产业“查漏补缺”指明了方向,也将推动各方更加客观地看待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成为解题之匙
“氢能尤其是绿氢属于未来产业,需要一段时间去孵化。总体来说,氢能的发展前景和态势还是很好的。”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唐鋆磊告诉记者,目前氢能处于小步快跑阶段,主要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发展。高校科研端聚焦产业化痛点,对氢能的理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问题攻关;企业将技术中试放大,建设相关示范项目,通过项目测试验证将数据再反馈给高校从而实现技术快速迭代。
他进一步表示,当前阶段,氢能产业需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上,打造多种应用场景,真正将技术做实、将产品打造好。同时,其发展也需要各方资源的支持,尤其是国家在顶层设计方面,应大力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地,例如制定发布新的清洁低碳氢能评价标准,加快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等,都有助于推动整个绿氢产业的发展。
胡松认为,发展氢能需要遵循“上规模、点对点、近距离”的基本逻辑。“制氢与用氢要做好匹配,实现在制氢端就近消纳,降低制、储、运整体成本,这样氢能才有经济性可言。”他说,“建议国家开展对氢能应用场景拓展的引导,以提升项目的经济性。”
会上,专家对氢能产业链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快构建类似天然气工业的绿氢工业体系,在油气盆地建设大型绿电制绿氢基地,谋划绿氢管网;二是加快绿氢工业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与集成,加大可再生能源制氢、高效储运氢以及氢应用领域技术攻关;三是构建氢能应用消费中心(群),多场景技术突破,为其提供应用基础和市场驱动力;四是加强绿氢对灰氢与蓝氢的替代,推动绿色原料、零碳燃料和氢电耦合替代,为绿氢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
近日,由甘肃省总工会主办的2025年甘肃省百万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绿色运维创新驱动”新能源装备运维职业技能大赛在酒泉市举办,来自该省的56支代表队、164名选手参赛。
7月12日,上海华谊工业气体公司醋酸装置、合成氨装置相继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华谊合成气供应及配套项目成功打通全流程。目前,合成气、液氨、醋酸等产品已实现稳定外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