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10月22—24日,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在广东佛山举办。与会专家指出,我国绿氢产业快速发展,到2030年产量有望超300万吨,未来仍需在政策、核心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发力。

图为一批重大氢能项目在大会上签约。(主办方供图)
据悉,2024年底我国已形成绿氢产能12万吨,占全球比重近50%;《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预计可以达成;现有2.7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运行,占全球的28.4%;已建成540座加氢站,占全球的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十五五”时期我国氢基能源与传统工业、传统交通、传统能源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新能源制氢主要应用场景,也将成为绿氢产业链创新实践的重点。要强化“应用场景导向”的科技攻关,针对工业、交通、能源三大主战场,加强科技攻关,持续降低氢能应用成本,通过场景需求倒逼科技创新,形成研发、示范、迭代的良性循环。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张晓强认为,到2030年我国绿氢产量完全有可能达到300万吨以上,形成万亿元以上的大市场,走在世界前列。在国际海运推进具有法律约束性净零排放框架的条件下,未来5年航运业对绿色甲醇的需求将暴涨,从当前每年数十万吨增至2030年的3000万~4000万吨。我国是世界第一航运大国,对绿色甲醇的需求同样将有大幅增长,带来绿氢需求增长。
张晓强强调,绿氢产业目前仍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仍需努力;绿电主要在西北地区,距离负荷中心远,本地消纳难;有关氢能的政策与标准体系建设仍有差距等。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多领域利用绿氢的力度,特别是工业领域,包括发电、石油化工、煤化工、冶金等。
目前,氢能产业正处在从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和市场双驱动的关键阶段。与会嘉宾表示,政策支持对氢能发展仍至关重要,应加强政策统筹协调,通过政策精准赋能,降低市场主体风险,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要创新绿氢优先消纳机制,加大多领域利用绿氢的力度,科学开展氢能碳减排效应核算与认证,探索构建氢能绿色价值实现机制;持续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行业标准支撑性、引领性作用。
本次大会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邹才能,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清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首席科学家谢在库等出席并发言。
10月19日,国轩高科零碳负极材料工厂发布会在内蒙古举行。该企业宣布,随着绿电并网,项目生产运行用电全部实现绿色能源替代,由该企业打造的全球首个零碳负极材料工厂正式落地内蒙古乌海市。
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推进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建立信用承诺制,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依据,并对不同等级的经营主体实行相应奖惩措施,以推动能源行业守信...
10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