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2025国际氢能大会上,我国“十五五”时期氢能产业如何突破现有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受到业界关注。中国氢能联盟副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马天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制氢技术与产业链已较为成熟,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氢能产业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闭环,尤其在储运领域。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氢能运输,需政策、技术与产业协同推进。
燃料电池车产业化有待加强
马天才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及建设已基本完成,包括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在加氢站建设和可再生氢产能等方面已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我国氢能产业已经初步建立了氢能全产业链、技术链。
但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应不低于5万辆。即使多家企业已规划了较大数量的燃料电池汽车产量,截至目前,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3万辆,目标完成的压力较大。
“究其原因,不在于我国氢能产业技术落后或者产业链未贯通,其根源在于氢能产业的商业模式没有形成闭环。这导致燃料电池企业在享有国家资金补贴后,因资金短缺,难以支持新技术的长期验证,影响了技术迭代。另外,五大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补贴政策要求‘跑完3万公里’,但后续运营各环节未闭环,导致跑得越多亏得越多。”马天才指出。
重点在构建产业生态
马天才呼吁加快构建制氢、储运、应用协同生态,推动氢能在工业(氢冶金、化工)、交通(重卡、燃料电池汽车)、能源(储能、调峰)三大场景落地。他认为基于当前国情,我国有望领先于全球完成氢能产业生态构建。
我国氢能资源禀赋分布具有差异化,东部氢需求旺盛但可再生能源不足,西部制氢条件优越但本地需求有限。在制氢领域,国家已部署多个大规模制氢场景,由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成本较低。
马天才提出,在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协调发展过程中,氢的储运是瓶颈,氢能运输环节的高成本导致终端氢价短时间内无法大幅降低。氢能的存储方式是支撑多种氢能运输方式的基础,需安全经济的将可再生能源制得的低成本氢运输到用氢地点。
马天才认为,管道运输氢气对于国家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和经济优势。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天然气掺氢输送和纯氢输送这两种管道输氢方式的规模验证。其中,2015年建成的济源—洛阳氢气管道已充分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为规模化输氢管道建设积累了经验。马天才表示,一旦打通“西氢东输”,将大力缓解我国绿氢供需错配的问题,但氢能产业各类规划的可行性和经济性需要时间验证。
“一旦后续氢能产业的商业模式形成闭环,企业得到盈利,各类资金和研发支持会迅速投入、快速产出成果,创造商业价值。这个规律已经在多个行业得到证明。”马天才补充道。
需执行好现有规划
在国际氢能大会上,多位专家表示,“十五五”时期是推动中国氢能产业迈过经济性拐点、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马天才认为,将当前已有的规划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是重点。
马天才指出,虽然目前我国燃料电池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强竞争力,但其在产业化的复杂场景应用过程中易出现耐久性验证不足等新问题。此外,燃料电池企业在过去两年的生存环境较为困难,很难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做充分的验证。在产业发展不够成熟时,国家给予的政策、资金支持尤为重要。
马天才表示,目前国家对氢能产业在技术层面的“卡脖子”问题认识较为清晰,已对应各个问题作出详尽的部署规划,力求畅通基础研究项目、“揭榜挂帅”项目以及由大型央企制定的大型示范项目等从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转化的渠道,以解决行业商业模式闭环的瓶颈问题。
马天才还建议,相关标准规范可适当调整,明确氢的能源属性,将氢从“危化品”划归“能源”管理,简化其储运审批流程,降低终端用氢成本。
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应鼓励大型央企主导长输管道建设,推动西部低价氢能“东送”,并积极验证天然气掺氢等低成本运输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北京氢能产业创新优势,以标准化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3月27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布《北京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征求意见稿)》(简称《标准体系》),...
在日前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ESG协同创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分论坛上,中国标准化协会宣布《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SG)绩效评价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团体标准正式启动实施。
近日,湖南石化水务部评估1区生化装置污水回用系统过滤器的活性炭填料吸附能力,延长填料使用期1年,既确保符合生产要求,还节约运行成本约30万元。
截至3月27日,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试运行累计注汽313天,累计注汽3.3万吨,替代天然气215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4639吨,电热熔盐储热注汽装置热效率值达到92.28%,这是世...
进去的是棕褐色的地沟油,出来的是清澈透亮的生物质基液,在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实验室内,所长单海霞正带领科研人员进行这场“点污成金”的“魔法”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