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产业呼唤“正向循环”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下,构建高效、安全、有韧性的清洁能源供应链,已成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任务。在7月16日于北京举办的第三届链博会清洁能源主题活动上,与会专家指出,当前产业仍面临研发投入高和企业生存需压低成本之间的矛盾,未来要重点构建技术、产业、资金正向循环机制,破解产业困局。

能源绿色转型深入推进

“绿色低碳是全球发展的主旋律,清洁能源是推动行业变革的主战场。”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伟介绍说,当前,全球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先进能源装备和关键材料、绿氢和碳捕集等技术已实现重大突破。

以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为例,中国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鲁俊岭指出,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鲁俊岭强调,要统筹好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发展关系,做好“立”与“破”的充分衔接。他说:“2024年我国油气总产量首次超过了4亿吨的油当量,发电量达到了10万亿千瓦时,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系统日臻成熟,保障了14亿多人的用能需求。”

机械工业环保中心主任贾中华则指出,得益于产业政策和市场化机制的有力驱动,工业领域能源转型的发展趋势呈现“迅猛发展、深入推进、一体化融合”三个特征。

“高投入”与“降成本”矛盾凸显

尽管发展迅猛,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还面临研发“高投入”和生存“降成本”之间的矛盾。

长江电工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友安一针见血道:“当前清洁能源要重点关注技术迭代的速度与商业化落地成本的动态平衡,这两者之间仍存在‘高投入’与‘降成本’的矛盾。”他解释说,“一方面,全球碳中和目标倒逼技术加速创新、产业链加速升级,比如储能领域从锂离子电池到液流储能技术的跃迁,每一步突破都需要巨额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导致原材料市场波动,政策补贴力度退坡,要求企业必须控制成本以维持市场竞争力。”

贾中华则谈道,我国新能源产业升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原因是中国光伏、动力电池等产业占据了全世界70%以上的产能,但地缘政治迫使很多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海外设厂;同时,欧美国家制造业回流抬升了整个产业链重构的成本。双重因素叠加导致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升级的成本进一步增加。

产业升级离不开前沿技术的突破性进展。“高投入”“降成本”之间的矛盾,使得部分企业陷入“短视”。贾中华进一步指出,目前,在整个产业链中,资金与创新端、产业端的适配尚存问题。2024年,全球新能源总投资约2万亿美元,但资金分配比例严重不均衡,绝大多数投向了短周期的项目研发,对于制约新能源发展瓶颈的前沿性技术投资很少。

记者注意到,“四链融合”作为关键热词在会上被反复提及。“四链”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这四者的深度融合被认为是驱动能源转型、打造韧性供应链的核心路径。

在朗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翁朝伟看来,能源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在“四链”中,资金链安全是能源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石。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企业在融资渠道与路径上还面临困难,加剧困局。

构建正向循环机制是关键

对此,贾中华呼吁,有必要构建技术、产业、资金正向循环的机制,出台政策引导长期、耐心资金投向产业前沿技术、需长期研发的项目。另外,还需构建资本敢投、技术能落地、产业可壮大、全球共受益的韧性循环体系,方能保证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只有把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才能让技术、产品商业化落地,实现真正的价值。”盛隆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谢洪潮谈道。

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辜子珊认为:“我们要保障能源安全,确保能源价格,还要有能够鼓励技术发展的、开放的、可持续性的、透明的政策,来推动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大规模的应用。只有实现了大规模应用,技术成本才能下降,能源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辜子珊举例说,埃克森美孚是可再生能源最大的购买商之一,因为天然气价格高而可再生能源价格较低,所以采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融合的相辅相成模式,以降低能源价格、提高能源可靠性,更好地与其他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形成良性循环。

国际合作也被视为降本的重要途径。道达尔能源中国副总裁徐忠华说:“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国际交流合作是必须的,可以帮助能源转型降低成本。”

鲁俊岭也指出,要积极挖掘国际清洁能源项目合作机遇,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经贸合作。他说:“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能源市场环境是推动能源转型、打造安全高效清洁能源供应链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利用多、双边等能源合作机制,加强互动协调,共谋全球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共同维护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

ImageFetcher (2).jpg

图为第三届链博会清洁能源主题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相关推荐

上半年“新三样”产量持续增长

7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上半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2025-07-22     中国化工报

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产量创新高

7月20日,从中国石油传来消息,我国西南最大天然气生产企业——西南油气田公司上半年新增15口百万气井,天然气产量创新高,增量规模在全国各油气田中位居首位。

2025-07-22     中国化工报

国产航空液压油首获适航“通行证”

近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中国石化研发的SINOPECAEHI国产航空抗燃磷酸酯液压油颁发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CTSOA)。

2025-07-22     中国化工报

耐辐照光纤光缆技术实现关键突破

7月11日,中国信科研发的耐辐照光纤光缆实现关键突破,最高耐受辐照剂量达650kGy,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相关技术空白。

2025-07-22     中国化工报

浙江加强新材料中试平台和项目管理

近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四部门印发《浙江省新材料中试平台发展和中试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该省新材料中试平台、新材料中试项目、新材料中试项目运行管理要求,将自2025...

2025-07-22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