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密集发布投资、并购公告,推动新材料行业热度持续攀升。
8月5日,苏州锦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拟投资约10.14亿元在上海投建“JF新材料一期东部生产基地”,重点聚焦消费电子与新能源领域的热管理材料等方向。7月29日,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重组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通星辰”)100%股权。南通星辰核心业务涵盖环氧树脂和工程塑料,已构建从原料到高端材料及下游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7月22日,苏州珂玛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1.02亿元收购苏州铠欣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73%股权。后者深耕碳化硅涂层及陶瓷零部件领域,产品已应用于半导体外延环节。此次收购将助力公司完善在碳化硅材料领域的布局,增强对半导体客户的服务能力。
此外,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亦积极布局新材料领域,涵盖生物基材料、软磁材料、塑料改性材料等方向,推动行业活力持续释放。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上述领域均为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方向,而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各国均在加大对新材料研发与应用的投入,上市公司积极投身这一领域,不仅有助于我国在全球新材料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更能切实提升国家产业安全保障能力。
袁帅认为,新能源汽车电池阻燃材料、低空经济轻量化复合材料、机器人用耐磨材料等细分领域,有望成为资本聚焦的热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将获得更多政策与资本倾斜,由产业资本主导的协同并购将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认为,新材料行业具有技术壁垒高、附加值大的特点,龙头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可有效提升竞争力,同时布局前沿领域以获取长期业绩增长点。
支培元补充说,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并购和产业链协同加速突破,力争实现弯道超车,但同时面临利润空间压缩的压力;而细分领域的竞争则各有侧重——新能源材料需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电子化学品要突破国外专利限制,生物医用材料则依赖临床应用转化能力的提升。
8月23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光伏园区建成投产全球首个5兆瓦商用级钙钛矿光伏实证基地,标志着我国钙钛矿光伏技术从实验室阶段迈向规模化示范应用。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位于重庆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国家氢能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旨在提升氢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计量对氢能汽车产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
8月19日,由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编制的《大连市氢能产业标准体系(2025年)》(征求意见稿)(简称《标准体系》)公开征求意见。
8月25日,湖南省常德市召开《常德市促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颁布新闻发布会。这不仅是常德市首部产业促进法规,更是全国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的首部地方性法规。
8月22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光伏市场秩序的倡议,提出要坚决抵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开展恶性竞争,从同质化低效能竞争转向高质量高水平竞争
近日,重庆市经济信息委起草的《重庆市加氢站行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划》)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划》提出,到2035年新建加氢站60座,届时重庆市累计建成72座加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