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近日,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传来消息,该所秦川江、王利祥研究团队在“新型有机自组装分子设计及其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首次开发出一种高效、稳定且分散性优异的双自由基自组装分子材料,显著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运行稳定性和大面积加工均匀性。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上。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率、低成本以及可溶液加工等优势,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核心方向。但其在产业化进程中面临着关键瓶颈:一方面,传统空穴传输层的制备依赖于高成本材料和复杂的成膜工艺,同时存在热稳定性和界面接触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另一方面,现有材料普遍表现出载流子传输能力不足、组装均匀性差等问题,在实际工况条件下易发生分解,从而导致器件效率快速衰减。此外,自组装分子的均匀成膜技术尚未成熟,严重制约了大面积组件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针对上述瓶颈,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双自由基型自组装分子材料,解决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层性能不足难题。“新材料通过分子自组装技术,能形成高度均匀的薄膜结构,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材料无序堆叠导致的密度损失。”秦川江表示,依靠新材料制造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小面积器件实现26.3%的光电转换效率,微组件效率达到23.6%,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效率突破34.2%。
“该技术已具备量产条件。”秦川江表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实验室所用的关键设备均为国产,在核心材料领域实现了自主可控。目前该技术已吸引苏州鸿正智能科技等上下游4家配套企业在长春建厂投产。”
据悉,该技术已获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效率认证并申请1项国家专利。秦川江表示,下一步团队将积极尝试新材料的产业化应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7月16日,“链博首发站”活动在第三届链博会开幕当日举办。材料企业贝特瑞发布了行业首款硅负极专用石墨材料和首创的BTRS+i石墨长续航负极材料解决方案。
日前,在天津举行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山东海化集团、山东海化美天膜材料有限公司与天津工业大学共同研发的“超亲油疏水中空纤维膜及高效润滑油膜净化装备”项目通过鉴定。
近日,天津长芦海晶集团公司所属第四分公司《超高模量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在骑行装备上的应用研究》项目,成功通过天津市科技成果鉴定,其技术水平被专家组一致评定为“国内领先”。
一座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石化城市,该如何推进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近日,笔者从河南省濮阳市科技局找到了答案:该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完善“平台建设+技术攻关+企业培育+成果转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日前,记者从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邦)了解到,立邦首款不含生物抑制剂的自抛光防污涂料AQUATERRAS已在中国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公司实现国内首次应用,为万海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