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忆琳(右)与同事交流技术细节。 (企业供图)
橡胶挤出机,是生产轮胎的核心工艺设备,更是影响其质量的关键设备。然而,就是这种常用设备,曾多年遭遇垄断掣肘,国内企业只能以高昂价格从海外进口。
直到最近10年,这种受制于人的状况才得以改观。曙光的出现,得益于我国橡机装备研发者们焚膏继晷的求索,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中国化学旗下桂林橡胶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忆琳。因在填补国内空白、破除技术垄断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他于近日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破壁人:“国外能做的我们都能做!”
2006年,大学毕业的陈忆琳来到桂林橡胶设计院,成为一名助理工程师。
“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只是停留在脑中,只有通过项目实践才能迅速提升。当时的我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晚上也在学习行业知识,研究设计图纸和机械结构。”陈忆琳说。凭着一股“初生牛犊”的拼劲,他很快崭露头角,承担了多项重大任务。
然而,陈忆琳并未就此止步。“生产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的三复合、四复合、五复合橡胶挤出机组,以及宽幅胶片挤出生产线等专用加工装备,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生产,我们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他立下志愿,一定要在这片技术荒漠中开垦出绿洲。为此,他潜心研究复合橡胶挤出技术,攻克了多项关键难题。
十年面壁图破壁。国内首台套五复合橡胶挤出机组,就是陈忆琳牵头的“扛鼎之作”。该机组是生产高性能轮胎的核心装备,能同时将5种不同胶料复合挤出,有效解决轮胎最关键胎面部件机内复合挤出工艺难题,保障高耐磨性、抗滚动阻力、抗湿滑能力的工艺需求。2012年立项后,陈忆琳带领团队仅用两年多时间就攻克了关键技术,顺利交付了第一台五复合橡胶挤出机。2022年,该成果获中国专利金奖,2023年获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该机组还被列入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应用于米其林、中策橡胶等头部企业全球工厂,销售台套数居全球榜首。
橡胶装备研发之路并非一片坦途,从广泛交流、分析计算、实际测试到最终方案确定,常需数十次技术研讨。从设计、装配、出厂调试到交付,整个流程陈忆琳都亲力亲为。在研制“全钢胎圈四合一”集成工艺成套装备时,他带领团队经历20次整改测试,最终实现效率提升3倍、毫秒级同步率旋转以及全伺服定位达到头发丝1/10的精度,在国内数十家轮胎企业应用。
从国内空白到国际领先,从汽车到国产大飞机,陈忆琳将高性能轮胎制造的“饭碗”牢牢端在了中国人手里。“我们现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橡胶装备完全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国外能做的,我们都能做;国外做不到的,我们也能做!”他坚定地说。
赶路人:“耐住寂寞才能守住繁华!”
做橡胶设备研发需长期驻守客户现场,通过在生产一线沟通需求、调试设备、分析故障,以便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因此对陈忆琳来说,奔波于异国他乡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他还记得,工作后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研制电线电缆生产线。他披星戴月、来回奔波,在用户现场呆了8个月,这是他对“赶路人”最初的体会。而印象最深刻的是10年前——为了调试挤出机,他在土耳其一个封闭的厂区和酒店间连续奔忙了4个月。夜深人静的夜晚,他常会想念数千里外的家人,但只能拿出手机看看照片。有人问他:“寂寞吗?”他回答:“耐住寂寞才能守住繁华!”
陈忆琳牵头研发的全球首台套3200毫米宽幅挤出压延生产线,第一个客户也在国外。“那是用于生产输送带的关键设备,当时国内外做的宽幅都不超过2.5米。3.2米的宽幅,欧洲人说没经验、不敢接。我们也没做过这么大,但基于技术积淀,竞标时我拍了胸脯:中国人肯定能做出来!”他说。
第一个“吃螃蟹”,需要直面未知的勇气和毅力。大宽幅的难点,在于大尺寸流道挤出参数的平衡。陈忆琳在缺少参照的情况下进行工艺革新,边做边摸索。他不记得查阅了多少资料,也不记得和客户讨论了多少回,更不记得带领团队24小时轮班了多少次,最终形成成熟的技术方案,解决了超强力输送带超级阻燃性能、乙烯-丙烯-二烯烃橡胶特种防水性能卷材生产的关键技术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传承人:“创新是一代代人的接力!”
从业19年来,陈忆琳带领团队收获了20余项核心专利。他研发的技术为轮胎企业提供了升级换代的核心工艺成套装备,产品覆盖近30个国家和地区,年产轮胎周长可绕地球6圈,以超80%的市场份额居国内首位。他还参与了我国首条规模化民用航空轮胎生产线的研制,突破国产航胎高精度挤出瓶颈,为国产大飞机起降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伴随成绩的,是接踵而至的荣誉——2024年,他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2024年6月,他被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授予“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5年4月,他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所有橡胶装备研发人员。”陈忆琳说,“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一代代人的传承和接力!我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是因为站在了前人肩膀上,而我也将继续践行‘老带新、传帮带’,为行业培养更多人才。”
“刚入职时,是陈总工程师手把手教我。他说‘技术无小事’,每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最终产品的成败和质量。他对技术的严谨和专注,深深影响了我。他以实战项目培育后备人才,打造出省级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为技术骨干和产业工人锻炼提升创造了平台。”桂林橡胶设计院研发骨干袁翔说。
从2023年开始,陈忆琳还担任了“中国化学—华东理工大学硕博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的导师。“今年我们带了2个博士、1个硕士,以实际项目、实际工程应用难题作为培养研究课题。这不仅是为后续高端人才做储备,更重要的是在高端装备领域为国家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陈忆琳说。
日前,中原油田天然气产销厂100余名干部职工齐聚油田“明德讲堂”,通过播放“中原普光”“中原服务”品牌视频,宣讲品牌故事,展示品牌形象,坚定干部职工以品牌软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信心。
国货老品牌,奇强焕新潮。5月17日,山西焦煤运城盐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五届517洗涤节奇强盛会召开,来自全国10个销售大区的163名奇强经销商代表参会。“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衣物洗涤...
今年初,江汉油田盐间页岩油首口多分支水平井王1-支平2井钻遇目的层潜三段10韵律1567米,储层钻遇率100%,3月15日放喷即见油,目前累计产油218.3吨。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创新与工艺迭代,让盐间页...
“要做好生产信息上报工作,熟练掌握突发情况应急处置流程,保证生产平稳有序。”5月19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二作业区注采4-5班班长杨硕与班组员工共同查找潜在风险,排查安全隐患。为深入贯彻“强管
构建长效机制打造应急铁军——兰州石化化工储运部物资配送车间常态化开展班组应急演练对抗赛
5月14日,陕化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振江一行赴蒲洁能化公司开展深度对标学习,取“现代”之长补“传统”之短,探寻管理升级、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破解之道,为陕化公司全面推进转型升级、打造传统煤化工标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