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机器人发展面临三大知识产权难题

中化新网讯 近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锻造“工业利刃”,我国工业机器人亟需三方面协同破解知识产权难题》(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展望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还面临高价值专利产业化应用推动生产力全球化竞争尚存差距、专利布局与产品出口缺乏协同束缚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制约生产工具对生产力效能提升三大知识产权难题。

在高价值专利转化方面,《报告》指出,该领域产业化能力较弱,阻碍工业机器人专利优势向生产力和全球竞争力转化。据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数全球第一,高价值专利许可转让占比为14%。此占比也反映出专利产业转化能力偏低的困境,高价值专利总量优势并未有效推进价值链攀升和提升市场竞争优势。目前,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呈现申请分散、集中度较低的特点,不利于实施转化;另外,38%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集中在高校院所,这些专利与实际应用、产业需求存在脱节,且一些原创性成果到产品研发间缺乏转化的“桥梁”,大量研究成果束之高阁。

在专利海外布局方面,《报告》指出,海外专利与产品出口缺乏协同,束缚工业机器人有效配置创新资源。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达到11.83万台,出口比重为27%左右。从专利海外布局来看,我国工业机器人创新主体在美、欧、日、韩地区的高价值专利布局量为620件,占我国工业机器人高价值专利总量的比重仅为2.19%,工业机器人海外高价值专利布局比例远低于出口产品比例。

在国产化率方面,《报告》认为,目前关键零部件仍依赖于进口,制约了生产工具对生产力效能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工业机器人在本体和控制系统领域高价值专利远高于美德日韩4个国家,虽较好实现了国产替代,但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原创性不足。据统计数据显示,伺服电机、减速器国产化率均小于30%,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尽快补齐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短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建议,发挥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协作带动与优质专利转化配置作用,加速产业化应用,建立市场导向的工业机器人存量专利筛选评价机制,通过存量专利分层和差异化推广,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提高高价值专利的市场转化率。同时,不断培育海外合作生态,促进创新资源协同配置,补齐高质量专利短板,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协同作战能力。

相关推荐

中原油田源网荷储智能平台投运

  近日,随着中原油田供电服务中心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工程完成,油田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正式投运。

2025-10-22     中国化工报

2025中国VR50强名单发布

  10月19日,“2025中国VR50强企业”名单在南昌发布。

2025-10-22     中国化工报

2025世界VR产业大会举行

  10月19日,2025世界VR产业大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开幕。

2025-10-22     中国化工报

透明气藏模型库助力油气勘探开发

  从耗时一天到仅需几分钟,江汉油田通过透明气藏模型库实现跨越式提速。日前,江汉油田工程院储层改造所主管师吴俣昊打开透明气藏模型库,通过下载使用研究院上传的地质模型,开展焦页17平台老井压裂缝网反演,...

2025-10-22     中化新网

“自动化+AI”迎来深度融合新机遇

  10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的2025中国自动化大会(CAC2025)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

2025-10-22     中国化工报

物探院自研AI建模方法获专利

  近日,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一种偏移速度建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

2025-10-22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