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宁波,秋风裹挟桂花香轻拂过三江口。在2025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现场,一股热浪正汹涌澎湃——上千名参会者对行业新增长的渴求、对可持续未来的探索。如何立足新阶段、把握新机遇、加快高质量的新增长?记者穿行在各个会场之间,试图从热烈的讨论中找寻答案。
于共识中求新求变
“‘十五五’时期,我国石化行业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石化强国,努力构建现代化石化产业体系,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下称中国石化联)党委书记、会长李云鹏的话语掷地有声。
“过去,集中布局、集中建设是新增长,新投资、新项目是新增长。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需求不振、供强需弱、‘内卷’加剧的情况下,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才是新增长,绿色低碳转型、结构高端化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才是新增长。”中国石化联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傅向升开宗明义。
新增长应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绿色低碳为底色,以数字赋能为抓手,以开放合作为路径——这是大家形成的共识。
“提升产业链韧性、聚焦高端差异化智能化、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把握国际化机遇、深化绿色低碳转型,是解码新增长的五条路径。”作为国央企代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剑波一语中的。
台下有人低声感叹:“这几年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再不主动拥抱新增长,恐怕连赛场都进不去了。”
从突破中点石成金
记者在这场大会上看到,“新增长”已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为了一个个具体的技术突破与市场订单。
“面对高难度的二氧化碳制甲醇反应条件,我们设计开发了具有极高选择性和长效稳定性的MegaMax催化剂,并在丹麦欧洲能源公司电子甲醇工厂获得应用。”科莱恩合成气及燃料催化剂业务大中华区销售总监陈磊介绍说。
“啧啧,这才是硬功夫……”“新增长还得有技术味儿。”台下有人说道。
会场上,在全体嘉宾的见证下,中国石化与巴斯夫宣布在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学上实现互认,这标志着中外企业在碳管理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会场上持久的掌声,是对这一重要突破的充分肯定。
记者也感受到了中外化工企业的创新协同与“智理”共建。
科思创可持续发展和公共事务部亚太区副总裁陆伟国介绍:“通过气相光气法技术、能效提升和资源循环,科思创单位产品碳排放降低75%,上海基地绿电使用率最高达40%,并获全球首个‘ICCplus’认证。”
荣盛石化集团高级副总裁郑国栋分享了与沙特阿美合作的经验:沙特阿美入股10%,成为第二大股东,每日为其供应48万桶原油。
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关定分享了宁波在零碳园区方面的先进经验。当前,宁波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构建40余条高效废弃物利用产业链,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9.7%。
在碰撞中行稳致远
“我们已走在新增长的路上,但需要在更广阔的道路上相遇。”在塑料循环经济论坛专场,主持人坚定地说。
但随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高级项目主管王昊杨的发言让气氛严肃起来:“塑料循环经济在原料与市场匹配度、政策法规协同性、产业技术经济性三方面仍需各方努力。行业要主动参与相关国际讨论,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品牌方需证明其产品如何真正解决环境污染,而不是仅满足表面上的合规。”
“各位看看这份议程,超过一半的报告标题带着‘绿色’俩字!”在转型金融论坛现场,与会嘉宾就多元金融工具如何助力石化行业低碳转型展开了激烈讨论,他们认为,建立统一标准、完善激励机制、深化产融协作已成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
“人才!人才!还是人才!”在中沙投资论坛,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专家柯晓明的连声感叹引发共鸣。他强调要加强中沙双方人才交流与人文交流,“实现新增长,得先学会培养人才!”
在茶歇区,记者注意到某企业战略部负责人对合作伙伴摊手:“总部要求明年减碳20%,但技术路线还没确定……”对方立即递上名片:“我们刚研发出低碳催化剂,成本可降三成!”
散场时,宁波晚风渐凉。一位行业协会负责人对记者总结:“三天会议,我们看到了焦虑,但更看到了行动。”以变革应对变局,以创新破解难题——李云鹏会长的呼吁言犹在耳。解码新增长的答案,已然在这场金秋的聚会中悄然显现。
10月30日,湖北省企业联合会、湖北省企业家协会在武汉召开“2025湖北企业三项100强发布会”,向社会发布了“2025湖北企业100强、湖北制造业企业100强、湖北服务业企业100强”名单,一批化工...
中化新网讯 10月30日,在浙江嘉兴召开的“2025中国化工园区发展大会”上,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发布《“十四五”中国化工园区竞争力研究报告》,确定4家园区为竞争力卓越化工园区,70家园区为“十四...
中化新网讯10月30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重大项目、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百万吨级乙烯——中国石油广西石化乙烯工程在广西钦州港一次投产成功,首批固体化工产品合格并发运。 作为中国石油首个从炼油转型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