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节能减排主旋“绿”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旨在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打造零碳园区,是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环。而企业是零碳技术的实践者、绿色投资的承担者和低碳运营的执行者,园区作为企业集聚地,必须多向发力,充分激发企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企业成为园区低碳化零碳化发展的主力军。

一是政策引导,降低企业转型成本。零碳园区建设涉及能源结构调整、生产工艺优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多项技术应用,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对于企业来说往往需要承担较高的转型成本。园区要发挥好国家相关财税政策作用,对于实施节能降碳改造、用能设备更新,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企业参与的门槛和风险。比如,对于采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的企业,给予电价补贴或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实施碳减排技术改造的企业,提供专项财政补贴或低息贷款;对于在零碳技术研发、清洁能源应用、节能减排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将财政补贴落实到位。这些措施将直接降低企业绿色发展的成本投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园区要积极与金融系统开展合作,加大对企业零碳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此外,园区在优化土地、用能等要素保障方面,也要向零碳项目的企业倾斜。通过这些支持政策,引导企业更有信心参与到零碳园区建设中。

二是搭建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零碳园区的建设核心在于技术创新。企业既是减排责任的承担者,也是绿色技术的探索者。园区要积极为企业搭建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推动零碳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低碳零碳先进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支持企业实施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改造,研发高效的碳捕集技术、绿色化工生产工艺等。与此同时,要推动数字化与低碳化深度融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能源消耗实时监测、优化调度和精准减排,制定更科学的减排路径。

三是机制约束,监管企业能效水平。零碳园区建设不仅需要激励,也需要约束。园区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通过标准引导、数据监测和考核评价,确保企业减排行动落到实处。建立碳排放监测平台,实时掌握企业的碳排放数据,确保企业碳排放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要建立企业碳排放清单,把碳排放量作为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在优惠政策方面给予差异化对待,塑造企业的低碳思维。建立动态评估和退出机制,定期对企业减排成效进行评估,对于表现优异的企业给予表彰和政策倾斜,对于数据造假或未达减排目标的企业,依法采取约谈、限产、罚款等措施。对于长期未达标的企业实施退出机制,倒逼企业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

企业作为碳减排的主体,其主动性直接决定园区的低碳转型成效。园区应通过政策支持降低企业转型成本,鼓励技术创新增强减排能力,实施监管机制确保减排实效,让企业主动唱响节能减排主旋“绿”,才能让更多的低碳零碳园区从愿景走向现实,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相关推荐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召开9月份月度工作例会

9月1日,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召开9月份月度工作例会,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园区9月份重点工作,确保三季度顺利收官,为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会上,新材料科技园有限公司、科技园各部门....

2025-09-08     中化新网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脱“灰”奔“绿” 转型有道

​绿色转型正成为化工园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以现代煤化工产业为支柱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下称宁东基地)在脱“灰”奔“绿”的转型实践中交上了一份充实答卷——通过全产业链减碳增绿、绿电园区协同发展、...

2025-09-08     中国化工报

湛江东海岛:“空中大动脉”滋养绿色产业集群

晨光破晓,一条钢铁巨龙在湛江东海岛化工园区苏醒。蓝色廊架如坚韧的脊梁,托举起工艺管道,从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延伸至中科炼化厂区,并辐射周边十余家上下游企业。

2025-09-08     中国化工报

重庆高新区打造“链长制”升级版

近日,记者从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获悉,《重庆高新区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工作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正式出台。

2025-09-08     中国化工报

福兴经开区“一区多园”推进扩区

近日,福州福兴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扩区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工业上楼”模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2025-09-08     中国化工报

聊城绿色化工产业链建设成效佳

8月29日,山东省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企业家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聊城绿色建材与绿色化工专场。聊城市化工专项行动办高质量发展组负责人秦晓丹表示,近年来,聊城市工信局发挥市绿色化...

2025-09-08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