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批优质高产的良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无人机、遥感技术助力黑土地高效利用、病虫害防治,“智慧农业”描绘现代农业生产新图景……
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领域加速应用,持续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种子是农业“芯片”。端牢“中国饭碗”,培育良种是关键。
又好吃,又能抗赤霉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团队选育的小麦新品系“中科163”和“中科163A”日前因优异表现受到关注。团队使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使新品系具备了优异抗赤霉病特性,同时还有力提升了育种效率。
而在不久前发布的另一项育种新策略中,我国科研团队使用自主研发的基因编辑技术为作物安装“温度感应器”,培育的水稻、番茄新种质在正常农业生产条件下大幅增产,在高温逆境下保持稳产。
2024年,我国农业育种领域收获频频。“南繁硅谷”建设不断提速,太空育种加速发展,作物种质“资源库”不断拓展,分子设计、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助力保障粮食安全。
与此同时,甜脆可口的散花型西蓝花、酸甜爆汁的樱桃番茄等品类繁多的新品种,不断丰富着人们的餐桌,让大家在“吃饱”的同时更“吃好”。
“我国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耕耘、攻坚克难,使我国在育种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储备。越来越多的良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韩方普说。
无人机、遥感技术等科技手段加速应用,持续为农业生产赋能。
地块坡度、土壤类型、干湿状况、地力情况……在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透过智能管控平台的屏幕,每块地块的情况一目了然。这得益于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团队开发的“地块画像”技术。
科研团队利用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获取了高精度的地块数据。“有了这些地块数据,我们可以对不同地块精准施策,为黑土地有效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说。
基于“地块画像”技术,团队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改造为“三保田”,快速提升了白浆土旱田综合产能,还能根据地块肥力变化开展精准变量施肥,提升农业生产效能。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加速与农业生产融合,“智慧农业”的新图景徐徐展开。
农业无人飞机、“虫脸识别”智能传感器、荔枝采摘机器人等“黑科技”竞相涌现;我国自主研发的“慧眼”天空地植物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能对20余种重大病虫害开展多尺度动态监测预警;借助无人巡检机、无人驾驶拖拉机,搭配智慧农业系统,一个人就可轻松管理上千亩地……
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加速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力争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到2030年达到35%左右,到2035年达到40%以上。
关键核心技术全面突破,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全方位、全链条实现数字化改造……蓝图绘就,未来可期。端牢“中国饭碗”,科技必将持续发力。
来源:新华网
美方对华肆意加征畸高关税,严重违反国际经贸规则,置美国自己构建的二战后全球经济秩序于不顾,也违背基本的经济规律和常识,完全是单边霸凌胁迫做法。中方对此强烈谴责。
记者从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了解到,近日,和邦生物、联化科技、红太阳、广康生化、雅本化学等农药企业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美国本次加征关税对公司影响较小。
受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影响,近期全球市场剧烈波动。在此背景下,4月8—9日,央企、地方国企、民营化企打好“组合拳”,密集发布增持、回购计划,集体提振投资者信心,以真金白银表达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坚...
4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投资促进工作组第九次会议在天津召开,同期举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产业合作大会。近400名来自上海合作组织各国政府及企业的代表齐聚天津滨海新区,围绕“上合组织可持续...
4月10日,全国首个以农村集体存量资产盘活为主题的推介会在天津市静海区成功举办。 产品发布环节,天津农交所聚焦推动单一资源资产交易向农村要素配置综合服务商转变,创新推出全国首个《服务农村集体存量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