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化机:百年铸一剑

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谈道:我国的工业发展,过去是靠一榔头一锤子地敲,今天要靠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提升水平。实业兴国,实干兴邦。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更上层楼,为建设制造强国多作贡献。

当“实业兴国,实干兴邦”的召唤再次响彻神州,我国装备制造业也迎来了由大向强的关键时刻。近日,《中国化工报》记者走进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化机”)。作为国内最早建设的化工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氯气压缩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行业龙头企业,锦化机以透平压缩机叶轮的精密旋转丈量着我国化工装备自主化的足迹,为这段从“一榔头一锤子”到“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制造强国之路提供了鲜活样本。

ImageFetcher (4).jpg

图为锦化机公司厂区。

国器初铸——透平破壁启征程

8月6日,锦化机第260台氯气压缩机正式下线。

当日,记者走进锦化机透平事业部,穿过红墙与绿树,来到了氯气压缩机的生产厂区。刚刚下线的机器外壳泛着冷光,犹如一把出鞘的利剑,正待崭露头角。厂区的墙上,则悬挂着一幅蓝色标语:“百年锦化机,用心装备未来”。记者不禁好奇:百年,对于一家化工机械制造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锦化机总经理陈铸山思考片刻,用两个词回答了这个问题:积淀与定力。

站在第260台氯气压缩机旁,陈铸山回忆起锦化机的第一台透平压缩机——1971年问世的氨气压缩机。“我们是新中国最早建设的化工机械制造厂之一。”陈铸山语带自豪,“我国化工业刚起步时,从国外进口了十几台透平压缩机。锦化机最初承担的使命,就是为这批进口透平压缩机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记者了解到,透平压缩机被称为化工机械的“皇冠”,设计制造技术难度极高,也是整个流程中最核心的装置,一旦出问题,所有配套装置都要跟着关停。每停一日,都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为了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锦化机在检维修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和经验,最终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1973年,锦化机又研制出国产化首台套年产10万吨烧碱配套氯气压缩机组——LLY-3700型氯气压缩机。

此后的数十年中,历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锦化机通过重组重整、改制改革,成为老牌国有化机厂中企业转型发展的“践行者”,也是我国屈指可数的近百年化工装备制造企业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锦化机至今仍是国内透平压缩机研发、制造的先行者。

翻开厚重的《锦西化工机械厂志》,一行行墨字勾勒出这段从“一锤子一榔头”到“先进技术和装备”的世纪之旅:1987年,研制出国内第一台蒸汽加热轻灰煅烧炉;1991年,为川化制造的2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被国务院评为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特等奖;1996年,14万吨/年高密度聚氯乙烯(PVC)装置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2011年,年产百万吨PTA/CTA装置蒸汽回转干燥机通过国家级国产化首台套科技成果鉴定……

在这背后,是不为外界所动的执着,是在图纸上不断攀爬技术阶梯的韧劲。

经过数代人的雕琢和钻研,透平压缩机已成为锦化机的“一招鲜”,更是国内唯一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抗衡的装备。如今,锦化机的氯气压缩机市场占有率50%以上;三合一型氧化氮压缩机(5万吨/年硝酸铵)行业市场占有率约50%;氯化氢压缩机市场占有率约30%;全国氯碱产能约50%由锦化机装备驱动,其产品已覆盖32个省份,为行业装备国产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规模跨越——十年磨砺跃龙门

实现我国化工装备的自主可控,既是锦化机诞生的使命,也是其“定力”的来源。然而,这条自主之路,并不平坦。

 “锦化机也经历过困难时期,哪家企业又没有起落?”陈铸山感慨道,“要没有足够的定力,我们不会走到今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1世纪初期,在PVC产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装备市场迅速扩张,国外品牌瞄准时机抢占市场,给国内厂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规模。”锦化机首席专家刘有光告诉记者,此前市场对于烧碱配套氯气压缩机的规模需求在6万~10万吨/年,短时间内飙升至15万~20万吨/年,国内大多厂家都不具备相应的技术。

ImageFetcher (5).jpg

图为锦化机生产的导叶型氯气压缩机。

在此情境下,锦化机率先实现了突围——2010年,锦化机首台20万吨/年烧碱配套氯气压缩机下线,并在山东东岳集团氟硅材料公司一次开车成功。不久后,这一数字又刷新为24万吨/年,这台氯气压缩机同样一次开车成功。截至目前,锦化机的最大烧碱配套氯气压缩机规模已达40万吨/年,与国际龙头企业规模持平。

为何又是锦化机?带着疑问,记者走进透平事业部总装车间,一排排已退役的叶轮安静陈列,大小、形状各异,有的形如水车,有的状似风扇。“如果说透平压缩机是化工机械的‘皇冠’,叶轮就是‘皇冠上的明珠’。每台装置的压力、流量不同,叶轮都要随之改变,基本每台都是‘量身定制’。”锦化机副总工程师佟玲介绍说,这一排排的叶轮,就是锦化机的“底气”。

“产能规模是‘硬门槛’,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或者原型机,是很难实现的。”锦化机副总经理周扬对每个叶轮的出处如数家珍,更对每个叶轮背后的研发历程了如指掌。他解释说,正是厚实的“底气”支撑了锦化机装备的产能规模不断攀升。在接到新任务时,锦化机能快速调取相似工况模型进行优化设计,制作周期比业界普遍水平缩短一半以上。

锦化机不仅在核心技术上“用心”,同时也在细节处做“大文章”。佟玲指给记者看一台被纵向水平剖开的氯气压缩机,其中金属齿槽层层嵌套,犹如细密的牙齿。“这是经我们优化的‘三腔迷宫式密封’。这种密封安全且泄漏量很小,不影响氯气纯度,还可免于维护。进口同类产品的密封结构为梳齿密封,长时间运行或发生振动波动后密封间隙会加大,导致氮气消耗量加剧,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氯气泄漏。”佟玲说。

ImageFetcher (6).jpg

图为锦化机生产的离心式氯气压缩机。

她进一步指出,许多同类产品要求带有一套轴头泵,以防止系统断电导致机组损坏,成本较高。锦化机的氯气压缩机则配备高位油槽,当现场断电或油泵故障机组紧急停车时,可通过高位油槽对机组轴承继续供油8分钟,减少损失。

凭借规模突破和细节上的“无微不至”,锦化机再次在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这足以证明——技术,是装备自主化之路上最高的门槛,也是市场最过硬的通行证。

今年年底,国内最大的烧碱配套氯气压缩机将在此启运,它承载的不仅是40万吨/年产能的规模纪录,更是一个老牌国企在时代惊涛中锚定技术深度的定力。

ImageFetcher (7).jpg

图为锦化机生产车间。

创新突围——无路之处辟新天

在传承技术积淀、推动迭代更新的同时,锦化机也不断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坐拥多个“国内首台套”。有些曾被断言为“做不了”的产品,也被锦化机硬生生“啃下”。

“新技术能创造新产品,而新产品能带来新市场。”周扬谈道,深厚的技术积淀从来不是可以“坐吃”的“金山”,而是“巨人的肩膀”,让锦化机能够在装备自主化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当被问到这些年接到过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是什么时,多位技术人员异口同声地说,是2012年的离心式硫化氢压缩机。“当时业内普遍采用活塞式,但维修成本非常高,每年超过百万元。”佟玲说,“2011年,企业找到我们定制离心式的硫化氢压缩机,降低检维修成本,但国内没有这种型号,有些厂家甚至断言这是‘做不出来的’。”

刘有光告诉记者,锦化机不惮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通过扎实的研究、试验将“没把握”变成“有把握”。经过前期研究,锦化机透平事业部团队认为这一设想具有可行性,承接了这一单。

随后,锦化机与西安交通大学闻苏平教授团队合作,应用先进的气动计算,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优化算法,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小流量系数硫化氢气体工质的离心式压缩机,且工期仅为9个月,而进口同类产品的工期往往需要18个月,价格更是锦化机产品的3倍以上。

闻苏平告诉记者:“迄今为止,这台装备仍是国内使用于化工流程中最小流量的离心式压缩机。流量小也是这台装备最主要的技术难点,导致离心式压缩机高压级叶轮出口宽度很窄,大约只有2.7毫米。”

“开车时我们特别紧张,毕竟是第一台!”刘有光说道,“经过几次数据调试,实现了一次开车成功,我们都乐开花了,觉得过去几个月的心血没有白费。”据他介绍,如今全国5台离心式硫化氢压缩机皆出自锦化机。记者在样机上看到,叶轮边缘薄如蝉翼,精巧更甚雕刻艺术品。

在开拓性技术的背后,是无数技术研发人员探索未知的勇气与风雨不动的执着。周扬介绍说,锦化机拥有一支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在企业总人数中的占比超过10%。该团队以自我研发为主、合作研制为辅,同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目前,锦化机仅透平压缩机一项,就手握7项专利、9个国家级荣誉奖项。

“目前公司有透平技术中心,其下设立透平设计室、透平仪表室、透平工艺室,担负着企业新产品、新项目的研发试验工作。”周扬谈道,当前,锦化机正在现有离心压缩机基础上,研发适合于各种行业的透平压缩机械,涉及领域由目前的以氯碱、制药行业为主向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行业扩展;制造方面则紧跟数智化潮流,不断提高自动化、半自动化水平,优化生产线。2019年,锦化机“压缩机远程在线监控系统”上线,企业可通过线上直接为装备“问诊”,更为行业数智化转型贡献了锦化机力量。

“装备自主需要锦化机这样敢于挑战‘不可能’的企业,也需要校企双方的深入合作,将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闻苏平教授说,“希望西安交通大学流体机械学科与锦化机继续携手解决我国产业的‘卡脖子’难题,推动装置国产化替代进程。”

市场砺金——国货叩开千万户

锦化机始终牢记装备自主化的初心和使命。

就氯气压缩机而言,锦化机单台装备的价格远低于同规模的进口产品,不仅帮助我国更多化工企业实现装备自主可控,同时也大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8月13日,山东东岳集团氟硅材料公司定制的第8台氯压机安装完成。该公司副总经理朱永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原本使用的是进口设备,目前已全面实现国产化替代。

“进口装备单台价格昂贵 ,后期保养、维修、更换配件的费用也很高。”朱永田说,“2010年我们找到锦化机,深入了解他们的技术,发现在运行指标上和进口设备没有区别,价格却低很多,性价比更高,于是敲定合作。”

在朱永田看来,价格低只是锦化机装备的优势之一,更重要的是其运行稳定性好,使用至今,机组始终非常稳定。他坦诚地说:“我们首先关心的就是技术水平。技术要是不行,价格再低我们也不用。”

这一点也得到了柳化集团氯碱公司副总经理补祥麟的肯定。他告诉记者,2019年公司在锦化机定制的25万吨/年烧碱装置配套氯气压缩机,迄今运行状况良好,没有进行过大修。

补祥麟还提到,相比进口设备,锦化机装备在操作简易度、最大容载量等方面,显然更适合国内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前是因为没得选,只能用进口的。现在既然有得选,当然是用我们自己的机子。”

“别人家的产品都是保修一年,我们是三年。”锦化机销售总监张洪宽说,“三年保修显示了我们的底气。目前为止,我们的一次开车成功率可以达到99%以上。”

纵览锦化机的合作伙伴名单,既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化工、中国化学等央企,也有河南龙蟒佰利联、山东东岳、浙江新和成等民企巨头,其中许多都与锦化机有超过十年的合作历史。2019年,《中国化工报》记者就曾走进锦化机,两相比较,这张名单又“长”了不少。一份份沉甸甸的金子般的信任,不仅彰显锦化机过硬的技术实力,更激励企业秉持“做到最好”的执着态度。

服务转型—— 网格护航“链”安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百年沧桑巨变中,让锦化机屹立至今的,不只是厚重的技术积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未知的勇气,还有转型求变的果敢。

随着国内PVC产能逐渐饱和,氯气压缩机市场也迎来了拐点。周扬表示,对此,锦化机提出了“制造+服务”战略,将网格化技术服务作为锦化机未来发展的“第二引擎”。

“以往此类大流量设备均为由国外进口的压缩机,设备运行和维护成本高。而随着近年国际局势的变化,设备的维护保养难以及时进行,相关成本也有所上涨。”周扬说,“而我们不仅有维修国外同类产品的实力,还有二十四小时随时响应的效率,能够最大程度上为企业避免损失。”

进口设备的维修成本有多高?补祥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配件只换不修,一台装备的配件总价甚至比再买两台新机更高,更让企业忧心的是设备停产所造成的损失。

“损失是一方面,对于供应链安全来说也是个大问题。”龙佰集团河南佰利联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盐水处理分公司经理朱中举说道,“我所在的高盐水回收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产品基本都是供给集团焦作园区内上下游企业,一旦停产,就会影响整个园区的原辅料的供给,甚至耽误上下游企业生产,这其中的损失就没办法计算了。”

朱中举进一步表示,锦化机给每个使用单位都配备了专人售后服务。他说:“一天二十四小时,任何时候打电话都有人接,第二天售后人员就能到现场,确保机器的长周期运行。”

“服务”也成为锦化机开辟市场的“路引”。内蒙古君正集团蒙西能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华回忆双方的合作历程时谈道:“2015年,我们使用的进口氯气压缩机因为冷却器漏水损坏,只能送到国外返厂维修,要停产半年以上,损失巨大。为尽早恢复生产,我们请锦化机来维修,他们直接更换了新叶轮,15天就重新开工了。”

这次停产让王建华认识到装备国产化的重要性——“停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现在国内有了能够替代的产品,不管是维修还是扩产,肯定首选锦化机。他们的实力是经过时间和业绩检验的,我们信得过。”

多家企业向记者表示,未来将首选国产装备。对此,周扬笑道:“我们要用实力证明,国产设备行!”

这种维修开路、制造跟进的策略,使国产透平压缩机如溪流汇海,悄然改写着市场版图。近年来,维修服务和配件已经成为锦化机透平压缩机的新增长点,规模不断扩大。“国产设备行”的宣言,也叩开了越来越多曾经紧闭的门。

“锦化机的‘十四五’,是非常丰满的五年。”采访结束前陈铸山说,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锦化机恰逢战略重整、再振旗鼓的关口,今日回望,“才终于松了口气”。但他并没有轻松很久,立刻又开始考虑“十五五”要做哪些工作、钻研哪些技术。

百年风雨锻钢骨,一腔匠心铸国器。记者走出锦化机透平事业部厂区,一场柔和的雨落在身上,也刷洗着那块“百年锦化机,用心装备未来”的标语牌。“百年”积淀、“用心”制造“核心”真正的重量至此方才显现。当中国制造从“一榔头一锤子”迈向“先进技术与装备”的新征程,锦化机以专注和坚持、坚守和匠心,在化工装备制造长卷上刻下这样的启示:光荣在于执着,未来始于此刻。

(本版图片由企业提供)

相关推荐

破解“工业时间”的密码

  机器可以解码时间、预知未来吗?  8月28日在杭州举办的2025中控技术全球新品发布暨工业AI创新发展大会上,中控技术的工程师给出的答案是:可以。会上发布的工业人工智能(AI)产品TPT2,正.....

2025-09-03     中国化工报

TPT 2“秀”出多项创新应用

  本次大会化工行业分论坛上,TPT2“秀”出了其多项创新应用。

2025-09-03     中国化工报

书写工业AI的“中国答案”——中控技术TPT 2发布会访谈

  AI浪潮席卷全球,不少科技企业仍在迷雾中摸索方向。是被动跟随,还是主动定义?8月28日,中控技术以一场发布会给出了回应——推出完全自主研发的流程工业时序大模型TPT2,不仅展示了中国工业AI的硬....

2025-09-03     中国化工报

2025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召开—— 业界共探制造业智能化新生态

8月22日,2025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多个行业的专家学者以“系统解决方案升级驱动制造模式革新”为主题,讨论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制造业重点领域带来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变化,共同探索如何打造...

2025-08-27     中国化工报

浪潮集团推出首个实体化AI工厂

日前,在“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上,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肖雪以“发布+推介”形式,介绍了国内首个落地的实体化人工智能(AI)工厂——浪潮人工智能工厂。

2025-08-27     中国化工报

湖北2027年将建超300个5G工厂

近日,湖北省通信管理局、省经信厅联合印发《湖北省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落实方案》(简称《方案》),旨在强化产业供给,大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

2025-08-27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