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像一片片太阳能“农田”。每天中原油田热力分公司新能源运营中心主任、新能源数据中心负责人陈华刚都要登录智能光伏管理平台查看“光伏农田”的收成。“要让‘农田’高效运转,过去需要大量人力巡查设备、处理故障,既费时又费力。现在,智能光伏管理系统就像给电站装上了大脑和眼睛,让巡检更高效、管理更省心。”陈华刚表示。
热力分公司作为中原油田最早组织光伏建设及运维的单位,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建成光伏电站147个,光伏装机85.11兆瓦。在此过程中,该公司以智能光伏管理平台为载体,不断提升光伏智慧运维水平。今年上半年,147座光伏电站运行发电量5900多万千瓦时,累计为油气主业减少外购电费4000余万元。
实时监测:从“人跑腿”到“数据跑”
走进热力分公司智能光伏管理平台的监控室,大屏上数据实时更新。遍布各个光伏电站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如同神经末梢,实时采集着光伏组串、逆变器的每一组数据:光伏板温度升高1℃,逆变器电流波动0.5A,都会在系统里激起"涟漪"。
6月中旬,黄河水源净水厂的光伏电站突然收到警报:3号子阵的电压曲线出现细微畸变。系统仅用17秒就定位到是逆变器接头接触不良——这个连人工巡检都可能忽略的隐患,若不及时处理,每天将损失500千瓦时的电。平台的"秒级响应"让运维人员在1小时内完成抢修,相当于抢回了价值340元的"阳光收益"。
运行初期光伏电站的运维主要依赖人工巡检。工作人员需要顶着烈日或寒风,跋涉数公里检查设备,不仅效率低,还可能遗漏隐患。而智能光伏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将电站的每一块光伏板、每一台逆变器都连接起来,实时监控它们的健康状态。如今,这套系统的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7%以上,光伏峰值系统效率从82%飙升至85.2%。
智能运维:机器人与无人机组成“黄金搭档”
7月8日,在濮城老点大院光伏电站区域,一架巡检无人机腾空而起。巡检技术人员杨秀莲紧盯监控屏幕,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正对着1公里外的光伏板阵列进行三维扫描。
近年来该公司建立起“北斗+无人机”立体运维模式,通过对复杂地形区域开展三维巡查,实现重点部位检测覆盖率100%。
“遇到屋顶、水上等这些人工难到达的区域,无人机可以畅通无阻的完成巡查。”杨秀莲表示,“通过高清无人机巡查,可以巡检光伏组件的完整性、清扫机器人工作状态和组件积灰程度。尤其是极端天气大风、雷雨天气过后通过无人机巡检,快速了解光伏组件是否有脱落现象。”
同一时间,在文留文东苑光伏电站,智能清洁机器人正沿光伏阵列"丝滑"滑行,所过之处灰尘尽除。
"中原地区少雨多尘,积灰会导致发电损失最高达30%。"杨秀莲解释道。目前该公司已部署280余台智能清扫机器人及30台摆渡清扫机器人,构建“全域覆盖、高效联动”的人机协同作业体系,实现光伏阵列自动化高效清洁,年减少损失电量360万千瓦时,降低电站运维成本18%。
此外,依托油田设备精益管理系统,油田为600余台光伏关键设备建立了“数字身份证”,将巡检人员从过去手写记录、人工存档的繁琐巡检流程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巡检、维护、维修全流程线上管理。
创新管理:光伏运维标准化、高效化
"上个月,天然气处理厂供应站光伏区出现逆变器故障,从系统报警到工区人员抵达现场只用了25分钟。"运维技术人员陈旺礼对新的管理模式深有感触。
网格化管理,打造快速响应"运维网"。该公司创新构建"1+N"网格化运维体系,以新能源运营中心为智慧大脑,在重点区域设立多个运维工区,形成"中心调度+区域执行"的快速响应机制。设备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缩短至1小时以内,效率较上年提升30%。
"以前光伏电站的运维主要靠经验,现在有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效率提升了不少!"杨秀莲介绍道。标准化建设,让运维有章可循。该公司创新编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运行维护保养规程》等系列技术规范,细化设备巡检、故障处理、安全防护等全流程标准,让运维人员"按图索骥",工作更加规范高效。
此外,精准化的考核让各个运维工区干劲儿十足。"这个月我们负责的电站超发136万千瓦时,团队拿到了绩效奖励,大家干劲更足了!"文留工区运维负责人强建军兴奋地说。该公司创新实施"发电量+效益+管理"三维考核,设立标杆电站对标体系,对超发电量给予专项奖励,同时对低效电站"把脉问诊"。实施以来,已有12座电站摘掉"低效帽",平均发电效率提升10%。
在潞安化工集团,一场静默却深远的“双碳革命”正在百米井下与厂房车间同步上演。从百米井下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到厂房中紧张有序生产的碱性水电解槽,再到阳光下泛着蓝光的分布式光伏板,传统能源与绿色技术在这里深...
3月10日,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党委书记史翊翔、潞安化机总经理李广民一行6人到晋南钢铁集团考察交流。他们先后到晋南钢铁集团智能管控中心、晋南一高线光伏区域、太子湖光伏区域、沃能化工中控大厅、加氢站...
陕西首座集智慧工地、数字化交付、智能工厂、光伏发电于一体的绿色低碳智能化天然气处理厂日前在榆林市绥德县建成,为陕北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民生保障与绿色转型发展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