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实现大规模应用仍需时日

专家指出:化工等行业更需“专才”机器人

中化新网讯 “受限于机器人本体在智能化、可靠性及安全性方面的不足,工业机器人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在日前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维尔(Alexander Verl)表示,尽管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拥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其落地应用在技术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世界机器人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24年,全世界的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翻了7倍。ABB机器人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张佳帆指出,当前工业场景应用仍是机器人技术落地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然而,工业机器人实际覆盖的应用场景仅占全部工业需求的20%~30%,人工智能(AI)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潜力远未完全释放,尤其在精密装配等核心环节,机器人仍难以替代人工。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峰认为,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回归工业本质。他提出,机器人不能做“通才”,要做“专才”。例如,几十万人拧螺丝的场景,需要的不是“既能拧螺丝又能搬运”的全能机器人,而是“能在13毫米窄边精准拧0.6毫米螺丝”的专用设备。而对于如化工等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的应用场景,更需要垂直度高、专业性强的工业机器人。“真正的智能是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而非‘像人一样表演’。”高峰说。

亚历山大·维尔提出,除了在大语言模型、语言动作模型等技术层面的挑战,工业机器人仍有两大问题需要担忧。一是为确保技术可靠与时新,工业机器人搭载的AI需定期重新训练,这可能与制造业系统长期运行的特点相矛盾——在这方面,数字孪生技术有望协助训练工业AI,并辅助工业机器人开发与调试;其二,要实现人机安全协同,需要降低机器人运行速度,给人们留出反应时间,这又与人们对机器人“速度快、力量大”的期待相悖。对此,他建议,制造业工作者应深入理解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而非仅仅停留在“会操作”的层面。

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边缘端实时控制算法、云端数字孪生模型与AI训练平台的综合应用,能让机器人“长出”适应极端环境的身体与大脑,实现极端环境适应、智能优化控制、柔性化人机协同交互三大核心突破,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特种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相关推荐

中国中化上榜央企高价值AI场景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发布首批40项中央企业人工智能(AI)战略性高价值场景,中国中化旗下“粮食作物智慧化生产种植管理决策”入选。

2025-09-03     中国化工报

“数字医生”创效超700万元

  8月12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乙腈装置公布应用“全流程计算模型”后的首批生产数据——首期工艺调整使乙腈收率提升约5%。

2025-09-03     中国化工报

扬子石化巡检智能化管理显成效

  日前,中国石化扬子石化生产调度部利用长城大模型开发的巡检智能化管理动态看板上线累计3个月。

2025-09-03     中国化工报

中韩石化投用火炬红外监测系统

  近日,中韩石化成功投用高压火炬红外测温在线监测系统,有效解决了化工生产中火炬燃烧状态监测难题。

2025-09-03     中国化工报

Ethernet-APL生态圈成立

  8月28日,ABB携手仪表自动化领域7家领导企业联合宣布成立Ethernet-APL(以太网高级物理层)生态圈,旨在推动APL(高级物理层)技术在流程工业中的实际应用与深入发展。

2025-09-03     中国化工报

理文化工烧碱数字化车间通过验收

  日前,江西理文化工有限公司烧碱数字化车间对标建设项目通过技术水平评审委员的系统性验收。

2025-09-03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