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化工等行业更需“专才”机器人
中化新网讯 “受限于机器人本体在智能化、可靠性及安全性方面的不足,工业机器人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在日前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维尔(Alexander Verl)表示,尽管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拥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其落地应用在技术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世界机器人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24年,全世界的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翻了7倍。ABB机器人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张佳帆指出,当前工业场景应用仍是机器人技术落地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然而,工业机器人实际覆盖的应用场景仅占全部工业需求的20%~30%,人工智能(AI)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潜力远未完全释放,尤其在精密装配等核心环节,机器人仍难以替代人工。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峰认为,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回归工业本质。他提出,机器人不能做“通才”,要做“专才”。例如,几十万人拧螺丝的场景,需要的不是“既能拧螺丝又能搬运”的全能机器人,而是“能在13毫米窄边精准拧0.6毫米螺丝”的专用设备。而对于如化工等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的应用场景,更需要垂直度高、专业性强的工业机器人。“真正的智能是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而非‘像人一样表演’。”高峰说。
亚历山大·维尔提出,除了在大语言模型、语言动作模型等技术层面的挑战,工业机器人仍有两大问题需要担忧。一是为确保技术可靠与时新,工业机器人搭载的AI需定期重新训练,这可能与制造业系统长期运行的特点相矛盾——在这方面,数字孪生技术有望协助训练工业AI,并辅助工业机器人开发与调试;其二,要实现人机安全协同,需要降低机器人运行速度,给人们留出反应时间,这又与人们对机器人“速度快、力量大”的期待相悖。对此,他建议,制造业工作者应深入理解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而非仅仅停留在“会操作”的层面。
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边缘端实时控制算法、云端数字孪生模型与AI训练平台的综合应用,能让机器人“长出”适应极端环境的身体与大脑,实现极端环境适应、智能优化控制、柔性化人机协同交互三大核心突破,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特种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8月28日,ABB携手仪表自动化领域7家领导企业联合宣布成立Ethernet-APL(以太网高级物理层)生态圈,旨在推动APL(高级物理层)技术在流程工业中的实际应用与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