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或成零碳园区建设的“刚需”

在全球加速应对气候变化与我国深入推进“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产业园区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能源消费转型的核心阵地,其零碳化建设已成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政策协同:为地热应用筑牢制度根基

近年来,国家持续强化对零碳园区建设的政策引导,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层层推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布局零碳园区”,并强调协同推进碳市场与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信部随后发布细则,将“零碳工厂与工业园区建设”列为重点任务。

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如安徽提出到2030年建成20个以上零碳产业园,江苏则依托非化石能源与智慧微电网加快推进全域零碳转型。在绿电应用方面,国家大力推动绿电直接交易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鼓励园区通过绿电直连、自发自用等方式提升清洁电力占比,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与市场基础。

地热赋能:零碳园区建设的天选能源

地热能作为稳定、清洁、可再生的非碳基能源,在技术成熟度、供能可靠性及经济性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不受天气、季节等外部条件影响,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稳定供能,尤其适合作为园区基础负荷能源。以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技术为代表的热能获取方式已日趋成熟,能够高效满足园区冬季供暖与夏季制冷需求。同时,地热系统运行成本低、维护简单,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极低,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供热方面具备明显经济与环境效益。

建设路径:绿电结合地热促成“强引擎”

在零碳园区的实施路径上,绿色电力是基础,通过外部绿电直连或自建风电、光伏基地,包括屋顶分布式光伏,实现园区用电清洁化。在此基础上,供冷供热采用地热能与热泵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构建“地热+光伏+储能”多能互补体系,来实现跨季节储热的长效供能模式:当光伏、风电出力充足时,园区优先消纳绿电,同时将多余绿电转化为热能储存于地下岩土;待园区有供冷或供暖需求时,再通过技术手段提取岩土中储存的能量,即可全面覆盖整个园区的冷、热用能需求,确保供能持续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地热能的场景适配性与储能能力,能精准解决绿电不稳定、储能难匹配的行业痛点,为零碳园区能源体系的高效化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以万江新能参与的宝马铁西工厂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技术,成功实现58万平方米厂区全清洁能源供暖,即便在极寒条件下仍能保障供能安全稳定,验证了地热能在工业级供热中的可行性。

展望未来,地热能还可与高温热泵技术结合,输出140℃以上高温蒸汽,满足园区多样化工业用能需求,形成“绿电+绿热+绿汽”的全场景零碳供能架构。因此,产业园区完全可依托地热能实现安全、经济、稳定的零碳供能,不仅有助于大幅降低碳排放,还可提升园区绿色竞争力,为产业高质量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路径。

关键字:园区建设
相关推荐

锡连专精特新产业园:树立区域协调发展园区样本

为了将锡连共建落到实处,无锡、连云港两地以无锡连云港专精特新产业园为抓手,通过园区建设和项目招引双轮驱动机制,推动园区项目快投快建、投产满产,将无锡连云港专精特新产业园打造成无锡、连云港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10-20     中国化工报

专家共探零碳园区建设路径

9月21日,2025零碳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洪堡零碳论坛在山东威海临港区举行。与会专家共探零碳园区建设和传统园区绿色升级路径。

2025-09-29     中国化工报

业界交流零碳园区建设经验

  9月12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在京召开。园区负责人、行业专家等共同交流零碳园区建设经验与发展方向。

2025-09-17     中国化工报

数字化转型驱动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 ——智慧化工园区“十四五”实践与“十五五”前瞻

​当前,数字化转型正深刻重塑化工产业发展格局。作为行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成为落实“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

2025-09-15     中国化工报

以智慧化工园区建设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近日,第七期以“化工园区智慧化管理”为主题的宁东大讲堂如期举行,吸引了宁东管委会各部门、直属国有企业、政企共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宁东工业互联网联盟单位等近200名专业人员参加。本次讲座由宁东管委会人...

2025-09-03     中化新网

东营高标准推进化工园区建设

8月27日,在东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第三场“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上,东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清海介绍了东营市在推动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相关工作。

2025-09-01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