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渤海之滨的百里盐滩上,天津长芦汉沽盐场的前身芦台场的盐工与盐民们也以独特的方式投身这场民族救亡运动,用海盐作武器、盐滩为战场,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战壮歌。如今,硝烟散尽,精神永续,这片浸润着英雄鲜血的盐田,正将红色基因融入时代脉搏,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汉沽盐场七彩盐田航拍图
战略物资的生死较量——盐滩上开辟“隐形战场”
清晨的阳光洒在汉沽盐场的结晶池上,折射出晶莹的光芒。这片年产百万吨海盐的现代化盐场,在八十多年前曾是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盐,不仅是人类生命的必需品,也是当时我国重要的税收来源,同时还是化工基础原料。
汉沽海盐在古代被誉为“芦台玉砂”,为明、清时期的贡盐,清代光绪年间曾出口到日本。1937年,日寇为了实施战略掠夺和切断根据地的盐供应,将盐列入战争二类管控物品,严格管理。日寇觊觎汉沽海盐已久,为了控制这一战略资源,日寇打着共同开发的名义,通过华北“兴中公司”在天津滨海地区疯狂开滩,掠夺盐业资源。据史料记载,抗战期间,日寇在汉沽盐场累计掠走海盐229万多吨,仅盐税一项就给我国造成3.2亿多元的损失。在刺刀与铁丝网的包围中,盐工们用智慧与勇气开辟了一条隐秘的补给线。
民国时期的长芦盐运使署
“渔盐夹带”是盐民们在绝境中创造的生存智慧。他们将雪白的海盐小心翼翼地藏进装虾酱的陶罐、咸鱼的腹腔,甚至是渔船的夹层中,伪装成普通渔产品穿越日军封锁线。正是这样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运输,为缺盐少食的抗日根据地送去了“白色黄金”,缓解了食盐短缺的困境。
面对日军的严密控制,盐工们的抵抗从未停止。他们以怠工、破坏工具等方式积极抗争:在盐田劳作时故意放慢速度,让日军的生产计划屡屡落空;在维修机器时悄悄做些手脚,使设备频繁出现故障;在深夜潜入日军仓库,将准备外运的海盐偷偷转移。这些看似微弱的反抗,却汇聚成了坚韧的力量,让日军的掠夺计划始终难以顺利实施。
1941年汉沽盐场盐工铲盐情景
从盐滩走向战场——盐民支队书写烽火传奇
在汉沽盐场历史展览馆,一幅油画格外醒目。画面中,手持简陋武器的盐民们趁着夜色突袭日军据点,盐滩上的芦苇荡成为他们最好的掩护。这便是冀东地区著名的盐民支队留下的战斗印记。这支以汉沽盐场(原芦台场)的盐工、渔民为依托成立的抗日武装,前身为“飞行组”,后改为“工人团”。他们将盐滩当作天然战场,用游击战的方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巧端炮楼”的故事至今仍在汉沽地区广为流传。1944年深秋,盐民支队领导人武汉兴接到任务——拔除日军设在盐滩边缘的一座炮楼。这座炮楼居高临下,控制着周边的运盐通道,驻守的日军与伪军戒备森严。武汉兴没有选择强攻,而是利用伪军内部的矛盾,派人暗中联络炮楼里的伪军小队长。他晓以民族大义,许以宽大政策,最终成功策反对方。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伪军小队长悄悄打开炮楼大门,盐民支队不费一枪一弹便占领了据点,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这场战斗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极大鼓舞了盐区军民的抗日斗志。
1944年冀东党组织组织盐民支队洒金坨夺盐
盐民支队的战斗足迹遍布百里盐滩。他们时而化身渔民,驾着小渔船在海上伏击日军运盐船队;时而潜入铁路沿线,破坏日军的运盐轨道;时而伪装成盐工,混进日军的盐场据点搜集情报。这些战斗虽规模不大,却让日军疲于奔命,有效牵制了敌人的兵力。
盐场周边的群众则是抗日斗争的坚强后盾。1940年,汉沽地区遭遇罕见旱灾,盐工生活陷入困境。寨上很多家道殷实的滩灶户纷纷加入慈善行列,自发筹集粮食开设粥厂,不仅为受灾盐工提供食物,还常常借着送粥的机会为盐民支队传递情报。盐工家属们则组成妇女互助会,为游击队缝补衣物、照顾伤员。这种全民参与的抗战氛围,让盐滩上的抗日之火越烧越旺。
1945年盐民支队兴隆街夺枪油画
老兵精神永不褪色——从战火纷飞到岁月静好
秘密交通员王仕仲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这位以驳盐工身份为掩护的抗日勇士,创造出独特的情报传递方式:将密信用猪尿脬包裹好,藏在大腿内侧,再穿上厚厚的棉裤,就这样一次次突破日军的关卡。有一次,他要将一份紧急情报送到几十里外的根据地,途中遇到日军盘查。敌人的刺刀几乎划破他的裤子,他却面不改色,谎称自己得了“腿疾”,最终化险为夷。
抗战胜利后,组织上想给王仕仲安排舒适的工作,他却婉言谢绝:“我就是个盐工,在盐场干活心里踏实。”像王仕仲这样的老兵数不胜数。他们如同盐滩上的灯塔,照亮了汉沽盐场的精神航程。他们用一生践行着“爱国、奉献、坚守”的誓言,成为盐场人心中永远的榜样。
汉沽盐场运盐作业场景
传承红色基因——抗战精神照亮新时代
在汉沽盐场盐展馆红色精神展区内,盐民支队抢盐的场景、锈迹斑斑的弹壳、泛黄的情报信件,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这是汉沽盐场传承抗战精神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汉沽盐场采取多种措施,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他们组织专人系统梳理《汉沽盐场故事汇编》等史料,记录盐民支队老兵、老盐工的口述回忆,为历史留存鲜活注脚。2022年6月,由盐场资助出版的《盐民游击队》上下卷正式面世。这套书整合了崔椿蕃40多年前问世的抗日战争卷与新整理的解放战争卷,填补了盐民抗战历史叙事的空白,让更多人了解到盐滩上的抗日传奇。
在教育实践方面,汉沽盐场将抗战精神纳入新职工入职培训的必修课程,组织职工参观红色精神展区、九棚战斗遗址,邀请文史学者现场讲述战斗历程。同时,他们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青少年从实地探访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厚植爱国情怀。盐场职工邵蓉的儿子参加研学活动后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我们汉沽的盐场有这么多英雄故事,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像他们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汉沽盐场食用盐公司现代化厂区
传承的成效正在悄然显现。盐民支队敢闯敢试、勇于突破的劲头,化作了相信科学、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成为汉沽盐场创新发展的灵魂。
自1950年起,汉沽盐场便以科研为先导,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盐化工生产领域,成功应用液膜蒸发装置生产氯化镁,结束了大锅熬制历史;研发氯化镁气流造粒塔,改变产品形态;研制收盐机,建成塑膜苫盖长年结晶池等,革新海盐生产技术,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此外,在提溴、盐产品开发、化工生产等关键领域持续深耕,建成吹溴装置,开发低钠盐和精制氯化镁工艺,实现四溴双酚A国产化及自动化生产,还利用盐田卤水创新制盐和海水综合利用技术。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还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彰显了汉沽盐场在科研创新道路上的卓越实力与实干担当。一位科研人员在项目攻坚日志中写道:“盐民支队能在艰苦条件下创造战斗奇迹,我们也能在实验室里啃下技术硬骨头。”
汉沽盐场机械收盐作业场景
盐民支队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战斗传统,现在已演变为发展实业、百折不挠的实干精神和顾全团体、携手共进的合作精神。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行业变革浪潮,在盐化市场持续低迷的艰难时期,汉沽盐场始终坚守实业初心,以破局者的姿态积极应对。他们科学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上下同心突破发展瓶颈。如今,汉沽盐场已形成盐、盐化工、溴系列、水产养殖、文旅、新能源六大产业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而这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各部门、各单位的紧密协作——从项目策划到落地实施,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团队成员始终秉持“一盘棋”思想,在传承中续写着盐滩上的团结篇章。
更令人动容的是,盐民支队舍身报国、为民担当的情怀,已沉淀为服务社会、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汉沽盐场始终将回馈社会作为重要使命:在抗震救灾中第一时间捐赠钱物;新冠疫情期间组织党员干部值守生产一线确保食盐供应;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这些行动与当年盐民支队守护盐滩、保卫家园的初心一脉相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汉沽盐场盐田风电项目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汉沽盐场的抗战记忆早已超越了历史本身,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从盐工们藏在渔产品中的海盐,到盐民支队在芦苇荡中的枪声;从老兵们穿越烽火的坚守,到新时代盐场人传承不息的奋斗,这片盐滩上的红色基因始终在血脉中流淌。正如汉沽盐场党委书记、董事长魏立营所说:“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要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推动盐场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渤海的涛声依旧,盐滩的阳光正好。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早已远去,但汉沽盐场孕育的抗战精神,将永远照亮这片土地上的奋斗之路。
长芦海盐文化旅游区一角
(图片由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提供)
为增强岗位员工法律意识,引导广大岗位员工远离非职务违法犯罪,8月12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一作业区注采2-7班组织全员开展了“敬畏法律远离犯罪”学习活动,通过案例讲解、条文解读等形式,为员工....
8月13日,安化集团为全体职工发放了特制“福”字宝葫芦钥匙链,内置15粒速效救心丸的独立密封小药仓。这款金属材质钥匙链兼具轻便性与防护性,解决了职工急救药品随身携带的难题。
8月12日,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一建设有限公司第三工程公司山西晋城造气节能环保提升及配套改造工程空分装置(EPC)总承包项目的工地上机器轰鸣。经过建设者们连续20小时的昼夜奋战,压缩机厂房内两处关键设施—...
8月12日,广东石化炼油四部设备工程师刘俊生巡检到连续重整Ⅰ装置余热回收系统处,他俯下身,带着他独有的那份严谨与关切,再次仔细查看热水循环泵振动、压力等参数是否平稳,现场有无异常泄漏。这是继单向阀法兰...
8月10日,新疆中和合众新材料有限公司醋酸及其下游产品一体化项目在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内顺利投料试车,哈密市煤化工产业再添“硬核”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