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一件事’专区填报信息后,这么快就拿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许可证,这样,我们的加气站就能比计划提前投用见效了。”11月5日,中国石化潍坊石油分公司项目负责人赵亮亮激动地说——这是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下称滨海经开区)落实“企事有解”理念的体现。
近年来,滨海经开区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目标,以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为抓手,紧扣“企事有解”核心诉求,从规范执法检查、优化数据填报、创新服务机制三大方向精准发力,为企业纾困减负、赋能增效,规上工业营收突破1300亿元。
执法有温度 从“多头查”到“一次办”
为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滨海经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以“服务走在监管前,普法走在执法前”为原则,打出执法优化组合拳,创新推行预警式普法,提前告知企业经营风险,对轻微违法行为采用补救式普法,并落实首违不罚、轻微不罚、无主观过错不罚制度,用柔性举措化解企业顾虑。
滨海经开区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执法效率,取得实效。依托“鲁执法”平台,滨海经开区实现入企执法事前备案、扫码入企、全程留痕、事后评价,对检查启动、入企实施、结果处置全链条监管;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整合多部门检查任务,达成“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有效整合监管资源、提升监管效能。
此外,滨海经开区构建清单化监管体系,在今年初,明确检查计划、公开事项清单、统一检查表单,严格落实“清单之外无检查”,从源头杜绝执法随意性,为企业营造出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
数据“跑网路” 从“多平台”到“一专区”
“以前报年报要在多系统重复填信息,现在在‘一件事’专区一次填完,2个小时就搞定了。”潍坊佳印文印有限公司经理赵倩的真切感受,道出了滨海经开区破解企业“多头填报、重复填报”难题的成效。
为减轻企业负担,滨海经开区整合市场监管“多报合一”事项,将工业产品许可证自查报告等纳入企业年度报告。企业只需通过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上填报,数据便可自动共享至各业务平台,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在此基础上,滨海经开区进一步搭建企业数据填报“一件事”专区,集成山东省电子税务局、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平台,向企业提供导航式服务,实现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只填一次”。同时,滨海经开区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一次办好”专门服务窗口,安排专业工作人员提供现场咨询指导,并推出预约办理、延时办理服务,精准满足企业不同时段办事需求。
目前,滨海经开区企业数据填报的平均时间已从1至2个工作日压缩至2小时,效率提升超60%。2024年,滨海经开区企业线上填报年报比率达92.91%,较潍坊市平均水平高出3.62个百分点。
服务“链上走”从“单点帮”到“全链条”
“原本专利申请要等数月,现在走预审绿色通道,不到1个月就拿证。”某企业负责人表示。滨海经开区构建知识产权“预审+预防+调解”全链条政务服务机制,为企业搭建起便捷高效、协同联动的立体化知识产权保护网络,让创新发展更有底气。
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化工等重点产业,滨海经开区为新和成、海化集团等龙头企业开通专利申请绿色通道,提供专利申请批量预审审查服务,加速知识产权确权。截至目前,滨海经开区有效发明专利达1566件,4家企业的5种产品还获评2024年度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
滨海经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深入辖区8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及单项冠军企业开展摸底,邀请权威专家举办知识产权大讲堂。
目前,滨海经开区已成功培育出2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推动8家企业列入省梯次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名单,带动60余家企业完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
滨海经开区积极探索知识产权纠纷“三级多向”快速处理试点,优化维权流程促进前端化解,整合基层所、园区、企业等资源建成6处维权工作站,嫁接市级仲裁资源设立滨海区仲裁工作站,已高效化解纠纷20余件。
近日,山东寿光羊口化工园区与寿光市气象局签署气象服务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精准气象服务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合作关系,共同构筑化工园区防灾减灾的“智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