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18日,2025(第四届)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交流会在陕西榆林举办,业内专家、学者围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新技术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推动行业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通过吸收和转化二氧化碳,是固碳、减碳有效可行的技术路径。在“双碳”背景下,我国CCUS技术和产业呈快速发展增长态势,目前国内已投运的CCUS项目超120个,二氧化碳年捕集能力约700万吨,其中电力和石油化工分别占38%和43%。
但在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陆诗建教授看来,我国CCUS全产业链技术研发体系尚不健全,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面临能耗和成本较高、二氧化碳管道输送规模偏小等问题,地质封存技术整体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利用技术成熟度差异较大。他建议完善CCUS产业顶层设计,统筹谋划CCUS发展战略,实现由战略储备技术向战略新兴产业转变。建立支持CCUS创新的投入机制,探索政府、企业、金融和市场为支撑的多元体系,开发绿色低能耗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同时通过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制甲醇、高碳醇等化学品。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磊认为,根据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源选取相应的捕集工艺方案。据介绍,他们课题组以CCUS减污降碳技术研究为主线,通过实验室基础研究、小试验证、中试验证和示范合作的模式,打通从理论研究到产业过程的技术路径。其中在二氧化碳捕集方面,完成了国内首台套循环流化移动床二氧化碳吸附以及多级变压吸附技术中试示范,实现了产业化推广。并开展了二氧化碳捕集及加氢一体化合成醇类/烃类、二氧化碳低碳烷烃重整、二氧化碳氧化烷烃脱氢制烯烃、二氧化碳间接合成化学品、二氧化碳矿化以及原位转化等技术研究,为二氧化碳高效转化、规模化利用奠定了技术支撑。
山东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朱维群提出了利用化石能源而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碳中和科技工业路线,即采用(EMSU)技术在一套工业装置中将化石燃料的能量和物质成分同时高效利用,化石燃料在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二氧化碳衍生物三嗪醇(C3H3N3O3),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作为清洁能源利用,实现化石能源能量和元素同时高效利用而且“用碳不排碳”的固碳利用新途径。三嗪醇用途广泛、附加值高,可制取三嗪类高分子材料,实现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前,他们已完成了中试,三嗪醇产品纯度达90%以上。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采收率技术研究所所长江绍静则认为,“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资源禀赋,煤化工年排放二氧化碳约5亿吨,单一减排路径无法满足“双碳”目标。低渗油田开发面临采收率低、能耗高等瓶颈,亟需通过煤化工与油田协同实现资源高效转化与碳循环利用,通过煤化工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可直接用于驱油,同步提升采收率与碳封存量,形成“减排-增产-收益”的正循环。我国油田封存潜力较大(理论封存量超200亿吨),与煤化工碳源形成规模匹配,仅驱油增产年直接收益可超2亿元。
会上,浙江大学教授方梦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刘殿华、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姚克俭,以及业内企业、工程设计单位负责人也分享交流了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最新技术成果,包括CCUS 化学吸收法大规模碳捕集再生解决方案、湿法碳捕集技术、热油减碳捕集技术、化学链燃烧碳捕集技术、膜分离法碳捕集工艺研究与橇装化装置、陆上及船用二氧化碳捕集系统技术等。
会议由中国煤化工产业网、全国煤化工产业协作联盟等主办,来自国内相关高校、化工企业、设计院、技术装备服务商等代表100多人参加。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榆林城投佰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
中化新网讯 4月17日,《智能制造流程工业智能工厂业务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启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指出,该文件将规范流程工业智能工厂的业务活动,助力企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等.....
4月10日-11日,2025中国液化天然气工程建设与运维技术交流暨LNG设备与材料推广展示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深入探讨了行业前沿技术,为LNG产业的绿色转型、技术创新和国产化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化新网讯4月15日,南昌工程学院与江西赣锋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赣锋锂电公司)在新余市举行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的签约和揭牌仪式。新余市科技局局长胡蓉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
4月16日,从中原油田信息化管理中心了解到,该中心收到了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软件造价分会授权的“软件成本度量及造价评估”服务机构证书,成为中国石化上游首家具备国家级软件成本评估资质的单位。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光伏胶作为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关键封装材料,其性能直接关乎光伏组件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在众多用于改善光伏胶性能的添加剂中,气相二氧化硅凭借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