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长兴岛)“绿色行动”不断。7月,我国北方首单绿色船“中远海运洋浦”轮在长兴岛完成绿色甲醇加注;8月,长兴岛“蓝帆工程”分布式光伏能源系统接电网;9月,东北亚氢基能源中心液体码头完成首次接卸作业……长兴岛是如何走通这条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之路的?
向绿转型 塑产业格局
长兴岛锚定建设“国内最好、国际一流特色产业园区”目标,由传统石化基地转型,构建以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为引领,千亿级高端临海装备制造、百亿级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港航物流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绿色转型的突破口,首先落在了对核心石化产业结构性调整上。
长兴岛将“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作为石化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在源头,长兴岛积极推动鼎际得进口乙烷等轻烃资源制α-烯烃和20万吨/年POE装置,从原料端实现轻质化和低碳化。在过程环节,龙头企业恒力石化充分利用热电厂烟气余热,实现能源循环利用,并通过拆除分散锅炉,实现集中供热供暖,提升了蒸汽综合利用率。末端则通过推动捕集利用项目,恒力石化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万吨,并利用其制造聚碳酸酯等产品探索碳资源化路径。
长兴岛着力拓展绿色产业新板块。恒力重工斩获全球最大的超大型氨气运输船订单,实现LNG、LPG、甲醇、氨4种双燃料发动机全覆盖,为长兴岛绿色船舶制造注入了强劲动能。
依托西中岛氢基能源产业基地,长兴岛积极谋划绿氨、绿甲醇、绿色航煤等项目,致力于打造东北亚氢基能源中心,并围绕锂离子电池、钒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产业进行布局,抢占未来绿色能源制高点。
长兴岛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正重点推动恒力合成气、精细化工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等一系列高端项目开工建设,将绿色发展的根基打得更牢。
循环无废 增资源价值
长兴岛创新探索“多元化源头减量+规模化综合利用”的“无废园区”建设模式,其核心在于将固体废物视为“放错位置的资源”,通过全过程管理,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
长兴岛严格落实清洁生产,2023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56%,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3年累计降幅达29.46%。通过升级改造脱烯烃塔,恒力石化的芳烃联合装置白土使用寿命从传统的3-6个月延长至2年以上,每年减少危险废物排放量3000余吨。此外,恒力石化与大连化物所合作开发的乙撑胺清洁绿色生产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从工艺的源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环境负荷。
在资源化利用方面,对于粉煤灰、炉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长兴岛重点推进其在建筑材料制备、道路工程等领域的规模化利用。恒力集团产生的粉煤灰、石膏、炉渣等,被用于大连长兴岛产业区南侧青山绿水恢复治理一期项目,作为废矿坑恢复的基质填料有序回填,实现了变废为宝与生态修复的结合。日鑫热力公司的炉渣则常年供给水泥厂作为辅助材料,每年约3000吨炉渣得到综合利用。
对于价值更高的危险废物,恒力石化建设了世界PTA行业中首套PTA残渣回收系统——R2R装置,可回收氧化残渣中的苯甲酸、钴等有价组分,每年可回收苯甲酸近1.4万吨,醋酸钴约1.5吨,催化剂约3000吨,真正做到了将“垃圾”转化为“城市矿产”。
科技赋能 筑绿色根基
长兴岛将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和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的提升视为园区绿色发展的持久动能。
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国际领先的碳捕获技术和中科院化物所氢能利用技术,长兴岛加快推动二氧化碳捕获和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以及氢能利用产业链发展;通过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攻关,推进小试、中试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绿色产业基金引导作用。
在能源基础设施层面,长兴岛积极布局风电和光伏发电,加快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并编制《大连长兴岛新能源产业规划》,目标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348万千瓦。
通过实行雨污分流和采用先进工艺,长兴岛的尾水排放均达到一级A标准,并同步建设污泥脱水系统,实现“水、泥”同步治理。
绿色园区建设离不开智慧化监管保障。长兴岛成立了由管委会主要领导督办的工作专班,将“无废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自2020年起,长兴岛便率先依托辽宁省固体废物智能监管平台,通过智能称重、二维码电子标签等物联网手段,实现对危险废物的全过程可追溯信息化非现场监管,为“无废”理念的落地提供技术支撑。
10月30日,位于铁山港(临海)工业区(下称铁山港)的广西龙驹50万吨高分子新材料项目(下称龙驹化工项目)建成投产,填补了广西丁苯胶乳产品的空白。
近日,山东、四川发布化工园区扩区调区情况。山东齐鲁化学工业区扩区、聊城化工产业园扩区、费县粘合剂化工产业园调区、兖州化学助剂产业园调区获批复,四川发布《关于公布盐亭巨龙等4家化工园区及达州普光化工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