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在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表示,2024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今年将对重点区域加大治理力度,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力争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提供的资料显示,2024年全国环境空气总体改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三项约束性指标均优于年度目标。
在重点区域,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北京蓝”渐成常态;天山北坡城市群、成渝地区、汾渭平原、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3.4%、10.8%、4.8%、4.4%、0.9%。
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也取得初步成效。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全国PM2.5浓度下降19.4%,臭氧浓度下降2.7%,且连续三年稳定在144—145微克/立方米,2015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深水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难度大,超标排放、环保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和低效失效等问题突出。李天威表示,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呈现显著的同根同源性,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大气污染防治和“双碳”目标要求,将污染防治攻坚的标志性战役任务措施和降碳措施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协同减排。一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并举,推动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重点削减非电用煤。推动燃煤锅炉、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或者是关停整合。二是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淘汰落后和低效产能;高质量开展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三是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体系,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1286.6万辆,占整个汽车销售量的40.9%。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突出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治污减排、污染应对和系统谋划,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高质量实现“十四五”收官。
李天威介绍说,2025年,生态环境部将按照“十四五”规划和行动目标计划的要求,聚焦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强化碳污协同管控,聚焦火电、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以及大宗货物运输这些重点领域的协同减排。更加注重源头减排,更加注重以结构优化调整为引领,加快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的三大结构转型;更加注重科学治理,根据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融合清单,聚焦协同性好的关键环节,谋划一批标志性的减排项目;更加注重系统治理,强化重点行业大气治理的绩效分级管理,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的降碳减污协同控制技术。
李天威介绍,下一步将持续健全长效机制,建立以环保绩效分级为引领的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体系,制定分行业基于绩效水平的大气污染治理可行技术目录,动态更新、迭代升级,实现技术减排。对环保水平低、投入小的企业加强执法监管,对存在偷排、漏排、弄虚作假等主观恶意违法行为的企业依法依规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拓展环保绩效应用场景,形成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扶优汰劣,让环保投入高、绩效好的企业享受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同时对整体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行业,逐步将超低排放要求转化为强制性排放标准,以标准倒逼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近日,生态环境部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录(第二批)》,将11种(类)具有持久性、累积性和毒性的水污染物纳入名录。 《名录》收录了11种(类)化学物质,其中包括铊及铊化合物、氰....
6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报告》总结了2024年以来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进展,并指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近日,在武汉海关所属武昌海关监管下,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进口的一批价值21.3万元的光刻胶顺利通关进入仓库,将第一时间投入企业生产。这是湖北首批应用“白名单”管理制度快速验放的进口危险化学品。
6月20日,圣奥化学宣布对“SCI-MAN2030”可持续发展倡议进行全面升级。圣奥在原有智能制造(Smart)、清洁制造(Clean)、创新制造(Innovation)三大支柱基础上,新增责任制造....
6月25日下午, 上海市举行2025年度危险化学品安全技能竞赛。作为本年度上海市"安全生产月"的重要活动之一,这场竞赛不仅是技能的比拼,更是安全理念的践行与传播。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金山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