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余热驱动—物质内循环”技术路径破解含酚煤气水低成本处理难题
中化新网讯 日前,由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煤科院)自主研发的“煤气水内循环减量化技术”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属于国内外首创,创新性强,在常压两段煤气发生炉废水处置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技术实现了三大创新。一是首创了常压两段煤气发生炉含酚废水回炉利用新工艺,利用下段煤气余热将含酚废水低温汽化,与空气混合作为气化剂返回气化炉,实现了含酚废水的资源化利用;二是研制了多界面传质器、梯级换热器等专有设备,充分利用常压两段煤气发生炉下段煤气显热及其产生的蒸汽余热,提高了气化过程能效;三是在工业燃气领域建成并运行了总煤气量60万Nm³/d级的常压两段煤气发生炉废水回炉利用工业示范装置。
据悉,目前我国在陶瓷、建材、铝业等多个行业有近千台常压固定床气化炉,每年预计产生300多万吨煤气水。该技术针对这些含酚煤气水的低成本处理难题,首创“余热驱动—物质内循环”技术路径,通过多界面传质器、梯级换热器等核心设备,将气化粗煤气余热转化为系统驱动力,使高污染含酚煤气水在经过热化学转化后直接作为气化剂进行回用,系统构建起“污染源即资源”的闭式循环体系,为工业燃气领域常压固定床气化装备提供了全新的绿色转化路径。该技术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发表论文6篇。
依托该技术,煤科院于2023年11月在乌兰察布建设运行的首台套示范装置正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目前已累计处理3台20万Nm³/d规模气化炉煤气水近万吨,实现含酚煤气水减量90%以上,新鲜水耗降低50%以上,煤气水处理成本降低80%以上,每年为企业节约含酚煤气水处理成本近千万元。
未来,煤科院将持续攻关绿色低碳技术,加速该技术在陶瓷、玻璃等工业燃气领域的推广应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相纳米材料在涂料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气相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在改善涂料性能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中,气相二氧化硅在涂料中可发挥优异的增稠触变、防流挂、防沉降等作用,气相...
中化新网讯永新县“书记部长进校园”招才引智“活动暨与井冈山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近日在吉安市举行,校地双方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井冈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罗旭彪强调,井冈山大学立足吉安,服务吉安.....
截至3月底,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190万吨,示范区日产原油从投产之初的220吨增至450吨,累计增...
4月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高比能新能源电池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建设推进会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这标志着该实验室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近日,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对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富氧空压机进行节能改造,实现了节约蒸汽并回收利用蒸汽余热发电的目标,日均可额外发电7万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