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航空燃料驶入产业化快车道

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下,可持续低碳燃料已成为交通运输领域减排的核心路径。2025年6月24—26日,第十三届亚洲炼油和化工科技大会在辽宁盘锦举办,“可持续低碳燃料”主题论坛同期举行。与会代表围绕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绿色船燃等关键领域的产业发展情况展开深度探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作为航空业脱碳的核心路径,其产业进程已从‘概念探索’迈向‘规模化实践’,迎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期。”这是该论坛传递出的核心共识。

航空业脱碳聚焦SAF:需求激增引发技术突破

“航空业是交通运输领域减碳的难点,与汽车、船舶不同,航煤难以直接用电、氢等新能源替代,而SAF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全生命周期可减少65%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且能直接适配现有航空发动机和燃油供应体系。”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明丰指出。当前,SAF已成为航空领域“脱碳”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当前全球主要市场的SAF产业已经进入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阶段,多地已经建成或者正在扩建商业化的工厂。”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会长孙伟善表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的航空运输市场,在全球航空业向可持续燃料转型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测,中国SAF需求量预计将从2030年的310万吨激增至2050年的8610万吨。

在如此大的市场需求下,我国SAF产能便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据李明丰介绍,油脂加氢是目前唯一实现规模化应用的SAF技术,中石化镇海炼化10万吨/年装置采用该技术,产出的生物航煤不仅获得亚洲首张RSB可持续认证,还完成了跨洋商飞验证。然而,其原料依赖餐饮废油和动植物油脂,我国年供应量仅有千万吨级,难以支撑长期增长。中国民航航油航化适航审定中心主任夏祖西指出,伴随而来的困境是“地沟油卖天价,航煤卖地价”。

为突破资源约束,行业正加速向非粮原料转型,形成“短中长期衔接、多路线并行”的技术矩阵。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中国石化开发的固定床费托合成技术航煤收率为68%~75%,已完成70万吨/年工艺包开发;此外还开发了乙醇制SAF,碳传递效率达60%,产品冰点低于-60℃,完全满足航煤指标。北京首钢朗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工业尾气(含CO、CO2)生物发酵制乙醇,年产能达21万吨,产品通过RSB/ISCC认证,为原料多元化提供范例。

与此同时,相关创新技术也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托普索中国区技术许可经理曹鹏提到,公司计划2027年投产基于地沟油的eSAF(电子燃料)技术,并依托固体氧化物电解槽技术强化碳利用;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业务发展经理郭良则表示,其BIDW系列催化剂可提升生物航煤收率,为企业带来显著收益,目前技术已在欧美商业化落地。非粮原料制航煤技术路线正加速崛起。

政策法规与认证体系:SAF产业落地的关键驱动

促进SAF从技术可行迈向商业落地的“催化剂”,便是政策法规与认证体系。“游戏规则是谁制定,这很重要。”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主任郭杰指出,国际规则正以刚性约束倒逼国内产业转型。

国际民航组织(ICAO)CORSIA机制要求2027年起强制管控航空碳排放;欧盟ReFuelEU法案则直接明确SAF掺混比例2030年达6%、2050年升至65%。“这些规则倒逼产业链加速转型,欧盟单边政策正主导全球市场规则制定权。以上海港绿色甲醇加注试点为例,虽已启动,但原料仍依赖进口。协议签订后,绿色甲醇供应不上,最终要从欧洲购买,经韩国转运至上海港。这揭示了国内产业与国际规则衔接的紧迫性。”郭杰强调。

如今,国内政策体系也在产业发展洪流中日益完善,标准建设与试点落地协同推进,为SAF规模化应用扫清障碍。

郭杰表示,民航局已启动可持续航油国标制定,计划2025年完成。夏祖西则详细解读了SAF适航审定的“三步走”流程:组分材料级验证、系统级兼容测试、试飞验证,“目前我国已批准4家企业,SAF产能合计80万吨,年底有望突破120万吨。”

认证体系的国际化对接是市场的准入关键。SCS Global Services大中华区业务发展和战略总监罗伯特介绍,ISCC、RSB等国际认证覆盖原料可持续性、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等全链条,“Book-claim”机制允许企业在不实际运输燃料的情况下披露碳减排量,为跨境贸易提供灵活性。北京首钢朗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总监杜长雷以实践印证:“我们的乙醇产品通过了RSB和ISCC认证,不仅打通了国际市场通道,还能获得每吨数百元的碳溢价。”这印证了认证不仅是市场准入门槛,更是提升产品溢价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行业公认的实现碳减排最有力的路径之一,可持续低碳燃料市场广阔,但其应用成本高的问题,仍是当前亟待突破的挑战之一。“当前绿氢成本是传统燃料的2~3倍,SAF价格更居高不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主任、副研究员符冠云指出,破解“绿色溢价”之道在于政策协同,需依托碳交易、绿电补贴等机制,将减排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欧盟碳价已达180欧元/吨,为企业转型提供了强激励,我国碳市场也需强化价格信号。”符冠云如是说。

机遇与挑战交织:SAF全产业链的协同破局路径

尽管SAF产业前景广阔,但产业仍面临原料供应碎片化、成本高等多重挑战,亟需全产业链协同破局。

原料供应的规模化与可持续性是首要瓶颈。孙伟善表示,相关预测显示,在政府激励和政策要求的双重推动下,美国、亚洲以及欧洲的SAF需求量将从当前的40万吨/年急剧增长到1800万吨/年以上。到2050年,SAF需求量预计将增长到1亿吨/年以上。“以当前我国餐饮废油年供应量来看,若依赖传统原料,2030年310万吨SAF需求都难以满足。”李明丰指出,需挖掘我国每年37亿吨生物质资源潜力,拓展农林废弃物、CO2等非粮原料。

“SAF生产成本中原料占比超60%,当前产能规划已超500万吨,但市场消纳能力如何,还是取决其价格能否被消费者接受。”李明丰表示。郭杰对此补充道,若SAF价格维持在2万~3万元/吨,航空公司将面临不小压力。

解决成本高企问题需要依赖技术与政策协同。李明丰认为,可以通过区域化收集体系降低原料成本路径,并提出“三链融合”方案,即“原料链上,建立农林废弃物收储运体系;技术链上,将SAF生产嵌入现有炼厂,利用炼厂氢气和公用工程降低投资30%以上;价值链上,推动碳减排效益纳入市场定价。”

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所长甘少炜建议,借鉴绿色船燃发展经验,“依托环渤海、长三角港口群布局SAF加注网络,打造‘生产—运输—加注’闭环,降低物流成本。”据了解,辽宁、天津、青岛的港口已启动相关建设。

国际竞争加剧是另一大挑战。郭杰指出,欧盟通过单边政策影响全球市场规则,我国作为航空运输第二大国,需加快自主标准体系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避免“被动跟随”。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外资委主席兼秘书长庞广廉在总结中强调:“SAF发展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共建’,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打通‘原料—技术—政策—市场’全链条。” 庞广廉以盘锦为例:“这座传统石化城市正布局氢能、SAF和绿色船燃产业,正是能源转型的生动实践。”

从技术探索到产业落地,可持续低碳燃料的发展推动SAF迎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时刻。未来,唯有构建技术多元、政策协同、全球参与的产业生态,才能使其真正成为航空领域深度脱碳的“主力军”,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力量。


相关推荐

生态环境部公示新疆新业煤制天然气项目环评文件受理情况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示了新疆新业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准东2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  项目位于新疆昌吉州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芨芨湖产业园,总投资154.88....

2025-07-25     中化新网

加强BDO行业自律 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为贯彻中央加强行业自律指示精神,推动BDO行业健康有序发展,7月19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在乌海市组织召开BDO行业创新发展研讨会,聚焦防止“内卷式”竞争、行业发展趋势....

2025-07-25     中化新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持召开座谈会 听取“十五五”时期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意见建议

  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企业座谈会,围绕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听取关于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的意见建议。

2025-07-25     中国化工报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大会在沪举行。

2025-07-25     中国化工报

中石油跨界押注“终极能源”!背后有何战略深意?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出席会议。中国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任立新,中核集团总会计师、党组成员王学军等代表股东方签署增资扩股协议。

2025-07-24     中国石油和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