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双新”创新 前瞻产业未来——2025石油和化工行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会分论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新会议”观点集萃

编者按 11月7日,由《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主办,宁夏宁东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化工报传媒中心承办的2025石油和化工行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会暨中国化工报战略合作伙伴第二十一次年会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举行。大会设立“2025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新会议”分论坛,聚焦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围绕MOF材料、人工智能驱动新材料研发、液流电池储能应用、绿色甲醇发展路径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今日将与会嘉宾的精彩观点进行刊发,供广大读者参考。

微信图片_20251121100140_53_625.jpg

图为大会现场


downLoad-20251121104527.jpg

  蓝廷新能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研发经理李樾:MOF材料市场前景广阔

  今年诺贝尔奖授予了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分子结构类型——把金属离子作为基石,通过有机分子连接,形成具有大量空腔的晶体结构,这就是MOF材料。首先,它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超高比表面积,理论最高能达到每克1万平方米,相当于1克材料能铺满整个标准足球场。其次,这种材料的孔径可调,通过改变有机配体的种类和长度来精确控制孔径。比如通过精准调控孔径,MOF材料可以只允许特定大小的气体分子通过,实现对混合气体的高效分离。最后,该材料结构可设计性强,不同金属与配体组合,可赋予材料独特的化学活性,在催化、储能等方面潜力巨大。

  尽管目前MOF产业化仍面临工艺稳定性差、材料成型困难等挑战,但我们坚信,MOF材料将在清洁能源、半导体、催化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持续突破技术瓶颈,迎来爆发式增长。据统计,全球MOF材料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了4.1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攀升至2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4%。

  蓝廷新能源持续聚焦MOF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应用,2024年1月建成国内首条吨级MOF生产线。下一步,该公司计划将MOF材料引入半固态电池隔膜体系,并实现量产,在2030年之前实现多品种MOF百吨级量产和电池应用。

downLoad-20251121104536.jpg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基础研究所副所长金立:AI推动新材料研发范式变革

  近年来,人工智能浪潮兴起,北化院顺应趋势,于去年3月成立了基础研究所,汇聚了20名专注模拟计算、人工智能与材料交叉的专职科研人员,并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顶尖机构开展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化工行业研发端的应用。

  我们选择的第一个攻关方向是气体分离用聚酰亚胺膜材料。氦气被誉为“气体中的芯片”,广泛用于航天、电子、医疗等领域,但目前我国氦气的进口依存度达到90%,战略风险突出。国际主流采用的聚酰亚胺膜分离技术,传统试错研发周期长达几十天,试错成本高。为此,我们自主研发了分子语言模型,构建从分子结构到宏观性能的准确映射关系,让人工智能(AI)理解化学结构差异,进而开发出预测模型和生成模型,助力新材料开发。该平台能在数小时内完成200多万种结构的生成和预测,材料发现效率提升80%以上,预测准确率超90%。该成果已入选国务院国资委首批中央企业人工智能高价值场景名单。

  我们相信,AI不仅是工具,更是科研范式变革的推手。未来我们将把这一模式拓展至其他新材料领域,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化工深度融合,为国家产业链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downLoad-20251121104540.jpg

  万华化学集团战略发展部战略规划主任李永华:看清趋势、发挥优势、顺势而为

  当前我们正处于“十五五”规划的谋划阶段。我认为目前最大的新形势是大国博弈,特别是中美之间的长期博弈。在此大背景下,全球化红利在消退,产业链正在重塑。过去我们靠低成本、大规模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现在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而所谓高质量,就是真正契合社会需求的发展。企业要花大力气研究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社会需求的变化,研发新产品,联合新伙伴,才能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成就自己的发展。

  从三大下游行业看,房地产已告别高速增长,基建也趋于饱和,最大的新增量集中在新能源、电动化等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新材料的巨大需求。对此,万华成立了新能源材料公司,布局电池、光伏等方向。

  面对竞争,我认为,未来化工企业将呈现两种发展模式:一类是像万华烟台基地这样,一体化布局,上下游协同,实现降本增效;另一类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必须找准细分赛道,做专做精,比如专注于电子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归根结底,战略的本质是看清趋势、发挥优势、顺势而为。万华提出“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就是希望始终围绕社会真实需求,找准自己的位置。

downLoad-20251121104544.jpg

  液流电池产业联盟秘书长吉广林:让液流电池与石化产业“双向奔赴”

  液流电池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是安全,适合在石化这类对安全要求极高的场景应用;其次是寿命长,理论使用可达20年,远高于锂电池;最后是规模大,储能时长可达10小时以上,能做到吉瓦级甚至更大,非常适合大规模长时储能。

  目前以钒电池为主的液流电池产业领域,我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我国钒产量占全球72%,消费量占全球57%。大连融科是全球液流电池的龙头企业,已交付并网的全钒液流电池项目占比达60%,电解液产能占全球90%。虽然部分关键材料还依赖进口,但很快就可以完成国产替代,实现产业链完全自主可控。液流电池的成本曾是短板,现在成本也在下降,未来液流电池全生命周期投资成本将低于锂电池,投资回报率也会大幅度提高。

  我们在对东北某油田进行调研时发现,油田年用电费用高达230亿元,峰谷电价政策实施后,储能套利空间很大。现在两个行业对彼此的了解还太少,未来需要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实现“双向奔赴”,共建产业新生态。液流电池产业联盟将提供“技术+投资+运营”一体化方案,推动双方达成合作,让液流电池储能为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downLoad-20251121104532.jpg

  上海电气国控环球工程有限公司专家姚红波:绿色甲醇产业“蓄势待发”

  能源革命与“双碳”目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绿色甲醇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传统产业的关键枢纽,是实现“能源独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赛道。随着碳税政策的实施,以生物质及绿氢为原料的甲醇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汽车燃料、燃料电池、船舶燃料等领域的潜在市场正在不断扩大。

  当前,全国已有上百个绿色甲醇项目签约、备案,累计规划年产能超5000万吨,但真正落地的项目不足十个。我们认为,未来绿色甲醇不仅可用于航运、道路,更将作为低碳基础化工原料,在2027年后迎来更大市场。

  今年7月,我国首个规模化绿色甲醇项目——洮南示范项目成功产出第一批甲醇,该项目荣膺国家能源局“双试点”,对风电直供制氢、大规模制氢及储氢、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合成气净化等新型前瞻性技术进行验证,将推动绿色燃料行业向前发展。我们正推进二期20万吨/年项目建设,计划明年5月开工,2027年10月投产。目前,上海电气已经与法国达飞集团、上港集团等达成合作协议,聚焦绿色甲醇的“生产—运输—加注”,实现绿色甲醇消纳的全流程闭环。

downLoad-20251121104548.jpg

  中圣科技(江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宏新:创新是行业减碳增效的核心支撑

  创新是减碳的核心支撑。我们坚信,通过技术创新,不仅能解决环保问题,更能创造巨大效益,助推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圣科技集团多年致力于高效传热技术的创新应用,为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新能源等高能耗行业提供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整体解决方案。我们坚持一个理念:节能是最大的环保,环保是创造效益的过程,废弃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我们的核心技术是高效传热技术。热管被称为“热的超导体”,其传热系数是铜、银的3000~10000倍。这项技术最早应用于航天领域,后来我们将其产业化,成为“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推广成果。现在,凡是见到石化加热炉、高炉的地方,都有我们研制的热管换热器。

  比如在大连石化,我们用T型槽管蒸汽发生器,利用170℃废热在仅17℃~19℃小温差下产生5千克蒸汽,每小时回收28.65吨蒸汽,年创效益近2400万元,同时节省电费1480万元,减碳9.5万吨/年。这并非理论,而是已经实现的绿色收益。截至目前,中圣科技集团已为万华化学累计提供300余套高效装备,传热效率提升25%以上,节省材料超3500吨;还成为巴斯夫、壳牌、沙特阿美的全球供应商,产品达到德国DIN标准。

downLoad-20251121104552.jpg

  远景能源新工业系统部业务总经理汪小帆:助推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化工行业的必然趋势,到2030年,各行业的可持续投资总额将达到20万亿至33万亿元。如果不能在未来十年加速技术研发、升级管控机制、推广应用落地,控温1.5摄氏度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都将面临巨大挑战。我国约60%的碳排放可通过运营和供应链杠杆中和,剩余40%则依赖新能源转型和技术推广,如绿氢、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等。

  远景提供全链全周期工业零碳综合能源方案,覆盖战略制定、财务评估、运营零碳、转型落地等环节。我们拥有“综合能源+智慧能源+零碳园区+创投金融”一体化方案,具备端到端开发落地能力、全时域仿真能力、构网与离网运行验证能力,以及数十年新能源电站监控运维经验。目前,远景已在多个项目中实现突破:赤峰152万吨/年绿色氢氨项目是全球首个100%独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获联合国COP28“能源转型变革奖”;包头零碳铁合金项目,每吨生产成本降低约12%。

  远景将以“更经济、更绿色、更智能、更安全、更持续”为目标,助力化工企业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共同推动化工行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

downLoad-20251121104514.jpg

  晋南钢铁集团高级工程师师少杰:坚定走钢焦化氢+绿电融合发展之路

  近年来,晋南集团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投资近200亿元建设绿色型钢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聚焦绿色型钢、光伏支架、氢能等高端产品,树立行业高质量发展标杆。

  公司坚定地走钢焦化氢+绿电融合发展的绿色低碳道路。通过工艺改进,将高炉煤气送至焦炉置换出优质焦炉煤气,再与转炉煤气一起作为化工原料生产乙二醇和LNG,实现从“燃料”向“原料”的转变,使钢铁副产品经济效益提升10%以上,碳排放强度降低25%以上。晋南集团还是国内首家将氢气喷吹至1860立方米高炉的企业,在降低焦炭消耗的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公司建成全国首套转炉煤气回收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开辟了长流程钢铁碳减排新路径。

  在绿能应用方面,公司建成550兆瓦分布式光伏,年发绿电量超10亿千瓦时,满足化工装置全年用电量。我们还建成两座加氢站,投运500辆氢能重卡,打造全国首创的零碳智慧物流平台。

  通过钢化联产,集团吨钢碳排放降至1.4吨以下,远低于行业1.8吨的平均水平。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光伏制氢、绿色型钢等项目,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downLoad-20251121104556.jpg

  北京燃藜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孙启:知识产权保护助力破局“内卷”

  2025年起,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整治‘内卷式’竞争”“治理低价无序竞争”,这正是化工行业高速发展后必须面对的“成长烦恼”。

  “内卷”的本质,是同质化产品在有限市场中进行低维度的价格拼杀。破局之道,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它是新质生产力的“标定器”与“转化器”。通过专利数据库,我们可以客观评价技术是否真正“新”与“质”;通过专利图谱,能清晰识别技术是原创突破、改进创新,还是“卡脖子”环节。

  我们走访发现,许多企业仍存在认知误区,认为“传统行业无IP”“专利无用”。但事实是,化工领域的“微创新”往往能带来巨大效益。四川金象与北京烨晶联合研发的“加压气相淬冷法”,通过三项改进——提升反应压力、增设双层屏蔽电极、优化尾气冷凝,实现能耗降低25%、原料利用率从70%提升至92%。

  “十五五”期间,我们必须从“数量追逐”转向“质量经营”,聚焦“卡脖子”技术,打造高价值专利组合;推动知识产权从“被动合规”走向“主动战略”,深度嵌入技术引进、人才流动、产品立项全流程,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坚盾”与“利剑”。

  (文字由赵若伊整理,图片由张育拍摄)


相关推荐

张家港市化工行业协会赴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学习交流考察

11月13日-14日,张家港市化工行业协会组织部分会员企业赴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开展学习交流考察活动。宿豫区委书记、区长徐源,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伟,区政府党组成员、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陶雷,...

2025-11-21     中化新网

山西能化行业绿色转型取得五大成效

  11月14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三场新闻发布会。

2025-11-21     中国化工报

海油工程设计院:书写新质生产力深海答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下称海油工程设计院)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奋力书写新质生产力的深海答卷。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第一时间传...

2025-11-21     中国化工报

天津金科日化新天然气制氢装置开车成功

中化新网讯 11月20日,从上海汉兴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旗下安徽华东化工医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为天津金科日化新材料有限公司配套设计并供货的4000Nm³/h天然气制氢装置于10月30日一次....

2025-11-21     中化新网

科林能源与瑞柏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1月20日,第十七届中国石油与化工行业年会在江苏泰州举行。会议期间,瑞柏集团与科林能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锚定科林能源擅长的先进煤气化领域核心方向,依托瑞柏集团现有产业优势...

2025-11-21     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