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转化率突破50%,目标产品选择性达85%
中化新网讯 近日,我国首套多环芳烃轻质化工业试验装置完成技术标定,多环芳烃转化率突破50%、目标产品选择性达85%,超越项目预期指标。这标志着中国石油在高端炼化技术领域再下一城,为破解芳烃产业链“劣质芳烃”处理难题找到有效路径。
近年来,国内对二甲苯(PX)产能井喷式增长,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传统芳烃产业链遭遇“增产不增效”的困局。面对每年超百万吨的碳11和重质芳烃资源仅能作为低价燃料油的行业痛点,辽阳石化研究院经过4年攻关,开发出“芳烃全碳链高附加值转化”成套技术。其中,多环芳烃转化技术通过引入甲苯实现烷基转移,让碳11和重芳烃在催化剂作用下实现分子重构。
辽阳石化创新开发了复合分子筛多级孔体系,使LYPAT-1催化剂兼具烷基转移、加氢裂化和抗结焦能力,犹如在分子尺度建造“立体交通网”,让不同碳数的芳烃分子各行其道。“传统催化剂就像‘挑食的孩子’,只能处理特定组分。”辽阳石化研究院总工程师程光剑形象地说。
今年3月11日,试验装置进入仪表联校阶段。面对首次工业化试验装置成型经验少、不确定性强、调整变化多、安全风险大等难题,辽阳石化研究院研发团队集中攻克了减压塔稳定操作难、循环氢纯度波动大、二段床层温升高和重组分分析困难等20余项技术难题。特别是在装置试车阶段,面对减压塔参数频繁偏离设计值,装置温度曲线犹如过山车般波动等重重困难,研发团队创造性引入重芳烃塔底料垫塔,通过实时调整减压塔进料和回流比,最终将甲苯和多环芳烃进料质量比精确控制到4比6,先后完成了128次小试评价、300余次的分析检测和500小时长周期考评,并在4月16日早6时实现一次开车成功。与此同时,辽阳石化还梳理了减压塔高径比设计、反应器分布器设置、补氢线位置和仪表连锁值设置等30余项优化措施,为50万吨/年多环芳烃工艺包开发提供数据支持。该技术已列入辽阳石化“十五五”科技规划,按30吨/小时进料量装置规模计算,全年8000小时可创效7000万元。
据该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院院长李振忠介绍,辽阳石化将继续遵循 “技术迭代、链式突破”路线图设计,持续推进高质量完成芳烃全碳链灵活转化成套工艺包开发,并着手攻关新一代异构化技术,推动链式跃升,在成套技术中灵活转化。
近日,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效冲洗隔离液成功打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外部市场,首批30吨产品通过客户现场验收,标志着该公司自研冲洗隔离液对外创收取得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傅强和研究员慕仁涛团队在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铬酸锌(ZnCr2O4)尖晶石表面限域的单分散氧化锌(ZnOx)盖层,可以解耦二氧化碳与...
谈及设备话题,江汉采油厂新沟采油管理区设备管理员陈建军总是侃侃而谈,胜券在握。白天,他先后出现在横跨潜江、天门等区域的6个基层班站,处理井站设备的“疑难杂症”。晚上,他整理资料、填表格,一熬就到下...
近日,山西焦化焦油加工厂在系统停车检修中,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大力实施降本增效、提质增效策略,针对改质沥青装置关键设备腐蚀问题实施精准攻关,通过自主研发的防腐技术与工艺优化,累计节约检修成本7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