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于涛课题组利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手段开发的酵母细胞平台,将甲醇、乙醇、异丙醇等低碳化合物,转化为糖及糖衍生物,包括葡萄糖、肌醇、氨基葡萄糖、蔗糖和淀粉。该研究将二氧化碳合成的低碳化合物作为发酵原料,为微生物可持续生产食品及化学品提供了一种具有无限潜能的方式。相关研究成果12月5日发表于《自然—催化》。
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一种经济可行且不占用耕地就能将二氧化碳转变成糖衍生食品和化学品的技术备受瞩目。在过去几十年里,二氧化碳通过热化学、电化学、光化学等耦合策略转化为简单的低碳化合物已经取得了进展。然而,通过这些平台生产复杂的化合物是极其困难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分析酵母对不同低碳化合物的利用情况,拓展了微生物细胞工厂的碳源范围。“我们扩大了可利用的低碳原料谱。除了乙醇之外,酿酒酵母可将乙二醇、异丙醇、丙酸和甘油作为碳源用于细胞生长和葡萄糖生产。”于涛介绍说,研究团队通过碳源的混合使用以及比例调控,进一步促进了酵母细胞生长,提高了葡萄糖产量。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以乙醇、甲醇、异丙醇和甘油为碳源,进一步拓展了碳水化合物的多样性,包括五碳糖木糖、木糖醇,六碳糖化合物肌醇、氨基葡萄糖等。“通过引入代谢工程手段和异源合成途径,我们获得的工程酵母成功地将低碳化合物转化为单糖木糖、木糖醇、肌醇和氨基葡萄糖。”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副研究员汤红婷说。
除了单糖,研究团队还实现更高碳含量的二糖的合成。研究团队通过引入集胞藻的蔗糖合成途径和强化内源代谢流,获得的工程菌株能高效利用低碳化合物为碳源合成蔗糖。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表达蔗糖转运蛋白,实现蔗糖的分泌生产,其摇瓶产量可达到每升1.17克,发酵产量可达到每升25.41克。
此外,研究团队还实现了淀粉的微生物合成。他们通过在酵母细胞内引入两条淀粉合成途径和调控内源糖原合成及降解途径,打通从低碳化合物合成淀粉的路径,其摇瓶产量可达到每升341.59毫克。这些研究成果实现微生物的“农业生产”。
该研究提供了以低碳化合物为碳源高效生产高碳化合物的研究方法。在该研究中,工程酵母的蛋白含量几乎达到了细胞干重的50%。未来,该技术有望以低碳原料实现糖类衍生物的高效产出,同时还能实现单细胞蛋白的副产,成为替代人类、动物和鱼类饮食中的传统蛋白质来源。
6月27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京发布石油分子工程数据库及过程模拟平台。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春明教授启动了发布仪式,张霖宙教授代表研发团队介绍了平台的功能,史权教授介绍并回顾了平台30年来基础...
6月27日,由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的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挂牌三十周年交流暨石油分子工程前沿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邀请了超过30个单位的200多名代表参加,共同回顾实验室成立以来的发...
中化新网讯6月25日-27日,2025中国磷化工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四届磷系新能源材料创新发展论坛和首届磷产业数智化技术装备展示展览交流会同步在湖北宜昌召开。山东保蓝环保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杨全宏在会上详细....
中化新网讯6月26日,井冈山大学携手永新县人民政府在省级工业园区——江西永新工业园区召开产学研交流会,旨在全面深化落实《永新县人民政府与井冈山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此次交流,着力推动校地资源实....
6月28日,由济南大学、中共济南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济南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山东颗粒学会、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管委会、天桥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桥区科学技术协会、天桥区科学技术局主办的创...
近日,上海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碳-13同位素多塔级联低温精馏工艺技术实现重要突破,用于碳-13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的稳定同位素碳-13产业化装置在安徽海素公司实现稳定运行,并顺利得到丰度99...